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多元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
摘要: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从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育人模式转型的需求。传统的思政教育已无法全面应对社会多元化、科技变革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因此,高职教育需要通过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更加有效的育人体系。跨学科融合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结合提供了路径,校企合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拓展到企业实践中,增强了教育的现实感与实效性。此外,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校园育人环境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赋能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与精准性。通过这四种模式的融合与创新,高职院校得以构建起多元一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院校;思政课;多元一体化;育人模式
课题项目:辽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学研究课题,“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多元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课题编号:LYZY2024019
引言: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之中,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延展到校企合作、校园文化与数字化平台等多元化场景。通过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推进、红色文化的熏陶以及信息技术的助力,思政教育得以立体化、全方位展开。这种多元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与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其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跨学科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的创新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结合。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宽思政教育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跨学科融合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由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例如,机械工程专业可以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以“智能制造与中国制造2035”为主题的课程单元,引导学生在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思考国家发展战略和个人责任。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此外,还可以开发跨学科的思政实践项目。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现实。在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专业技能,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并评估其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考察其运用专业视角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建,推动思政教育实践落地
在大思政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成为推动高职思政教育实践落地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将思政教育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让抽象的理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验证和内化。通过搭建校企共建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能够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可以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文化体验和岗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如环保行动或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企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另一种方式是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或管理者担任思政课程的兼职教师,开设“企业家讲坛”,分享他们在职场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历和感悟。这种“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设计“思政+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训项目。例如,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集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也思考如何将项目成果应用于改善民生或促进社会进步。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培养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红色文化引领,构建多层次校园育人环境
在大思政背景下,红色文化引领为高职思政课多元一体化育人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实践资源。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校园育人环境,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种浸润式的育人方式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能创造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培育和价值引导的融会贯通。
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园区,如设立红色雕塑、布置革命历史图片展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可以设置红色文化阅读角,提供丰富的红色经典著作和革命历史读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此外,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寻访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体验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红色文化与职业发展”选修课,探讨红色精神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关联,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职业追求。学生社团活动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成立“红色文化研究社”,定期举办主题讲座、观影会等活动。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可以组织全校性的红色文化艺术节,通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多元化、全方位的红色文化引领活动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信息技术助力,构建智慧思政教育平台
在大思政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为高职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和工具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拓展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针对性。通过合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教学效果的精准评估。这种智能化、数字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为塑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实现思政课程资源的线上共享和学习过程的智能管理。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字时代的公民责任”的主题单元,利用平台的视频点播功能,推送相关的社会热点视频,并通过弹幕互动功能鼓励学生实时分享观点。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微信小程序,如“学习强国”等,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打卡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记录体现这些价值观的行为或事件。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学习分析功能,洞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兴趣倾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可以使用现有的教育游戏平台,如“头脑王者”,设计“时事政策解析”专题竞赛,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这包括使用在线测评工具、开展同伴互评活动,以及借助智能评分系统辅助。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讨论区功能或现有的社交媒体群组,建立“思政云社区”,鼓励学生围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实践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好准备。
结束语
多元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文化引领和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模式,以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吴金华."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C]//2023年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
[2]柴薇.新时期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育人分析[J].教师,20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