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肖瑞雪 申明亮
  
卷宗
2024年29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文章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影响,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教学场景、内容和模式的创新,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定制教学内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平台、推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潜力和效果。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项目编号:2021GJJG331)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的创新应用

1.教学场景的拓展与数智化

随着数字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数智化教学场景成为高校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依靠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化虚拟场景,实现教学内容的全景式展现,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为学生带来了新颖直观的教学体验。依靠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VR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工程、艺术等实践教学,构建虚拟仿真实验、虚拟仿真实训、虚拟仿真设计等教育教学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的精准与丰富化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可以在课堂讲授前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案例,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课程思政精准教学,有助于勾勒学生学情“精准画像”,加强的学设计“精准滴灌”,促进教学内容“精准推送”,实施教学反馈“精准评价”,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3.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多样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如慕课、直播、短视频等,让课程中的理论思想“活”起来、人物事件“动”起来、历史文化“亮”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短视频作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数字媒体形式,也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制作短小精悍的短视频,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概括,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些短视频不仅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还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同时,短视频的制作和分享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集体氛围。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1.技术融合与应用的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技术融合与应用的挑战。尽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但如何有效融合这些技术,使其与课程思政内容深度融合,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应用的不恰当可能导致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需要加强对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探索适合课程思政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挑战

数字化转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和技术能力提升,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3.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挑战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也面临着挑战。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同时,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教师难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需要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并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

1.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制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知识掌握程度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而言,可以开发一套智能化的学习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与兴趣点。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适合其学习进度与兴趣的教学内容。同时,系统还能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采用更为直观的教学材料、增加互动环节或引入更多实际案例,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混合式学习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应构建一个集线上直播、在线讨论、作业提交与线下授课、实践讨论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线上,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实时授课,利用论坛或聊天室进行互动讨论,同时设置在线作业与测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线下则组织面对面的授课与讨论,结合实践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并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此外,平台还应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电子书籍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推广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训项目,强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可大力推广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训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开发一套虚拟思政实验系统,该系统模拟真实的思政案例场景,如政治决策模拟、社会现象分析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与决策实践。同时,还可以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提供虚拟调研、虚拟社会服务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为确保实践效果,应设定明确的实践目标与评估标准,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与反馈。

4.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提升课程思政资源质量

为了支撑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应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首先,应广泛收集并整理优质的思政教学案例、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以及经过精心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次,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核与评估机制,确保入库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与时效性。同时,应推动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与学生上传、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与经验。此外,还应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确保资源的持续更新与丰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资源的质量与可用性,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案例

1.案例一:“数字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某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数字思政”体系。该体系以智慧思政平台为核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学生学业、兴趣、心理等多方面的精准分析。通过热点分析系统,学校能够全天候抓取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根据需求创作涵盖多个方向的育人内容,实现个性化推送和过程性反馈。“数字思政”体系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和载体。利用VR、AI等技术,学校创建了沉浸式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感受历史变迁,有效增强了师生的互动体验。此外,学校还构建了形态多样的全媒体矩阵,通过视频、动漫等载体,打造了一系列网络育人品牌和专栏,进一步拓宽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这一创新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巨大潜力,还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案例二:基于AI互动机器人的个性化辅导系统

该系统可以集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通过实时对话功能,AI机器人能够迅速解答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同时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点,精准推送相关学习建议和资源。这一功能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系统还具备智能化的学习路径规划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AI机器人可以定制专属的学习计划,包括推荐学习资料、安排练习题目以及引导参与线上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思政知识。此外,该系统融入了情感智能技术,能够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在课程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惑和挫折,AI机器人的情感支持有助于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障碍。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建设和思政教育中的巨大潜力,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便捷、高效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驱动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索以及教学手段的智能化革新。面对技术融合、内容创新及评价反馈机制构建等多重挑战,持续性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深化成为关键。通过构建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课程思政新范式,我们有望开创一个精准高效、互动性强且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新局面,为在数字时代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建颖,张红.数字化转型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边界与未来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144-152.

[2]殷利,黄振贤,季卫霞.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与实践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7):28-32.

[3]李思.讲深·讲透·讲活: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7):37-39.

[4]刘娜,杨帆.智慧课堂赋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75-79.

[5]曹卢,王小莉,刘佳.数字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缘起思路、实践迷思与路径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24:1-9.

[6]樊英.数字经济如何驱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2):299-301.

[7]刘珂岩,赵晨璇.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异质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8):18-21.

[8]马红.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于矛盾分析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9):74-79.

作者简介

肖瑞雪(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申明亮(2000-)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