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全面推行“幼有所育”的学前教育目标,这也带动了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发展。但是面临着少子化的形式,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源也大大减少,再加上师资力量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影响,造成了“关停潮”的现状,导致其质量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本文将基于当前现状,探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途径,旨在能够为相关教育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科研项目“基于托幼一体化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CANFZG24203
引言:随着2023年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贯彻,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国家将继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关键一环,其托幼一体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不仅关乎幼儿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更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幼儿教育的普及率,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一、“关停潮”形势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房价、教育等成本过高,城市化进展发展过快,导致我国生育率大大降低,如果长时间维持这种低意愿的生育率现状,则会直接导致我国新生儿人口锐减,并造成我国人口结构危机。在“关停潮”的形势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在这一社会形势之下,幼儿园生源不断减少,这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相比2022年的28.92万所,一年减少了1.48万所,这其中,民办幼儿园关停情况尤为严重。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导出地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空间则会被进一步压缩。由于生源减少,这就直接导致幼儿园运营困难,因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而面临经济压力,而这也连带着师资力量的流失,许多优秀的教师由于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而选择离开,为了节省成本,部分幼儿园不得不缩减教育投入,从而影响教育质量。此外,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虽然收费标准较高,但是其课程资源丰富,服务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家长对幼儿园不同价值取向与教育差异化的选择与期待,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于政策限制,导致其保教收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有限,很难达到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因此在面对出生率下降的形势下,这类幼儿园会首当其冲,很难保障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途径
在2022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明确指出了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服务教育,支持并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在2023年提交两会探讨的《学前教育法》中也明确提出了规范社会参与办学的相关内容。针对于当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现状来看,本文认为其政策导向不会发生改变,由于多元化、个性化的学前教育模式要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势必会有其一席之地,而在通过市场竞争下留存下来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为了能够突破当前现状的问题,本文认为,托幼一体化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型的重点方向。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重视度的提升,家庭对0-6岁婴幼儿教保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而言,托幼一体化转型不仅能拓展服务范围,增加生源,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运营成本。此外,转型有助于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更科学、系统的教育保育服务,促进婴幼儿全面健康成长,从而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而为了能够构建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规划与资源配置: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确保托幼一体化服务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需对现有园所环境、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0-6岁婴幼儿的教育和保育需求。同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打造一支具备托幼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教师队伍。
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而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托幼一体化转型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能够基于当地人口结构、学前教育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并调整相关政策标准,明确托幼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为幼儿园提供转型指导和依据,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尽可能减轻幼儿园的转型负担,确保优质幼儿园能够顺利经营下去,提高其参与托幼一体化服务的积极性。
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鼓励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与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质量保障机制,以此对托幼一体化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监控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也需对学前师资培养培育体制进行改革,着重解决当前师资条件匮乏、专业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将现有的教师资源能够转化为托育师,打破0~3岁托育师资与3~6岁幼儿师资培养之间存在的专业壁垒,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特色课程与创新实践:针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资源不足,课程内容质量难以保障的现状,幼儿园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托幼一体化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能够基于0~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探索适合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家园共育与社区合作:家长也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方,而为了能够实现家校共育,并发挥出社会力量,校方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增进家园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让校方教育资源能够与家长需求进行对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幼儿园也应积极与社区资源对接,与社会机构组织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进而摆脱原本单一化的学前教育结构,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关停潮”的社会形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应当积极迎合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方向,顺应托幼一体化的转型,以弥补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托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够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更多的生源,改善其经营困难、师资力量匮乏等现状,以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在面对人口波动情况下仍旧能够保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翠苹.加速民办普惠性托幼一体化幼儿园高质量发展[N].协商新报,2024-01-28(002).
[2]朱磊.坚持公益普惠性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J].学校管理,2024(03):41-43.
[3]郭利婷,李晖.托幼一体化转型:“关停潮”形势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再次启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3,30(05):141-144.
[4]段泽孝.移交之后:“托幼一体化”中的国家义务[J].时代法学,2023,21(05):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