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刍议科技在“非遗”文化传承传播工作中的重要性

李卓桐 陈希玲
  
卷宗
2024年29期
大连艺术学院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科技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分析其带来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详细阐述了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现代科技手段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实践与应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传承

课题项目:项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喀左印象——蒙古族“非遗”产业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编号:20241359902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历史与社会价值,是构筑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其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区的独特文化,包含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它们被认为是民族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各族人民的珍贵记忆和精神根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辽宁地区非遗文化艺术特点和传承现状

(一)艺术特点

辽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众多的地域文化特性,无论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还是民间美术等,都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例如,抚顺满族地秧歌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满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辽宁非遗文化还展现出历史积淀深厚与民俗风情浓郁的双重魅力。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历史的记忆、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二)传承现状

1、保护意识不够,非遗传承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众多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传统生活方式及习俗,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正悄然褪色,渐行渐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在辽宁地区,秧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曾以其原生态的魅力深深扎根于民俗仪式和活动中,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辽宁地区的“寸跷秧歌”为例,这种艺术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本真性”的缺失。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审美和市场需求,强行进行所谓的“创新”,刻意雕琢的表演形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2、继承人缺乏,非遗项目面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耗时耗力的艰巨任务,然而,当前众多非遗技艺的传承者正步入老龄化阶段,年轻一代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与认知却显得匮乏。加之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过程充满挑战,导致其传承面临危机。

以剪纸为例,众多老一辈剪纸大师因年岁增长,已难以如往昔般倾注大量精力于创作与技艺传承之中。尽管其已尝试过其他的传承方式,但若想掌握剪纸技艺,仍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钻研,大多数人难以沉下心来练习,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即使掌握了剪纸技艺,也很难依靠剪纸维持生计。

3、传承方式单一薄弱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尚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尽管政府与社会各界已普遍认识到非遗文化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具体实施保护举措时,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挑战。

南方一些地区在文创产品和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上确实做得如火如荼,相比之下,辽宁地区在这方面的进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上,许多文创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纪念品和工艺品层面,缺乏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创意元素。一些文创产品在设计上缺乏新意,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堆砌,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和创意转化。这使得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

三、科技赋能在非遗文化艺术传承传播中的重要性和体现

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体现

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径。借助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和记录技术,成功地将传统的表演艺术、精湛的手工艺技能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形式留存,构建了一座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这种数字化保护策略不仅克服了传统保存方式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如存储介质易损、保存难度大等,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公众展示的新窗口。通过网络平台,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人们也能轻松访问并欣赏到这些独特的文化瑰宝,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普及变得更加广泛和高效。

2、虚拟现实(VR)技术增加沉浸式体验感

VR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模拟能力,能够创造出逼真的场景与环境,引领观众步入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之旅。在非遗传承传播中,VR技术可以还原出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过程、民俗表演等场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成都凤凰数字艺术中心,一场名为“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的盛宴,巧妙借鉴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通过全息投影与即时交互等尖端科技,将这幅静态的壮丽画卷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数字长卷,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画中漫步”的奇幻之旅。

3、更智能化的人工智能(AI)技术日新月异

AI技术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识别、智能推荐和智能创作等方面。中国美术学院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利用数据标记技术捕捉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精髓。他们不仅让人工智能系统学习了王羲之的笔法起伏、节奏变化以及字形的疏密结构,还使得AI能够生成具有王羲之独特韵味的书法作品,即使这些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汉字。这一尝试令人瞩目,其成果富有趣味和惊喜,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利用科技赋能的创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非遗传播传承方式,不仅更为高效,而且具有更高的可逆性;从科技+非遗这条路如果能够采纳和应用,相信会为保护和传承辽宁地区珍贵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妥善保护、有效传承与合理利用,对于维系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科技力量的注入,我们不仅能够促进文化、艺术、科技与时尚的深度融合,为非遗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与崭新价值,从而焕发其内在的时代活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树东.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23(11):47-50.

[2]杨铭悦.“非遗”视阈下辽宁秧歌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分析[J].参花(上),2022(03):65-67.

[3]张晓宇.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在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0):110-114.

[4]陈妍.辽宁非遗保护传承与数字化开发[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4(03):95-98.

作者简介

李卓桐(2003—)女,河南漯河人,大连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生。

陈希玲(1981—)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硕士。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