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

杨健
  
卷宗
2024年32期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政协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机制,详细分析了基于数字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包括大数据金融模式、区块链金融模式、物联网金融模式等。同时,对数字经济下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如数据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旨在为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推动供应链金融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供应链;风险研究

一、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并有效管理风险,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数字经济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机制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对称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与传输。例如,通过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控物流信息,企业的交易数据、财务数据等可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分析。这大大提高了信息在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之间的透明度与对称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与成本,为金融机构更精准地评估企业信用状况、提供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

数字经济推动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传统的人工审核、纸质单证传递等环节逐渐被自动化、线上化的流程所取代。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其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功能可实现供应链金融交易的自动执行与验证,提高了交易效率,缩短了融资周期,增强了供应链的资金流动性。

(三)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与对象

数字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型核心企业及其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平台,金融机构能够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更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将金融服务拓展到更广泛的中小企业群体,促进供应链的整体协同发展。

三、数字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

(一)大数据金融模式

大数据金融模式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供应链企业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构建信用评估模型。金融机构通过收集企业的交易数据、纳税数据、网络行为数据等多维度数据,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与信用风险。例如,电商平台凭借其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为平台上的商家提供基于大数据信用评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区块链金融模式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供应链金融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区块链金融模式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交易信息被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上,形成真实可靠的信用数据。金融机构可以基于这些数据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智能合约的应用可实现融资的自动发放与还款,提高交易效率与安全性。例如,一些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跨境贸易融资的快速结算与风险防控。

(三)物联网金融模式

物联网金融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对供应链上的货物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物联网传感器可以采集货物的位置、状态、运输情况等信息,金融机构根据这些信息评估质押物的价值与风险,为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的动产质押融资服务。如在物流仓储领域,基于物联网的库存融资模式能够实时监控库存变动,确保质押物的真实性与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四、数字经济下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数据安全风险

数字经济下供应链金融高度依赖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应用。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机密泄露、信用评估错误等严重后果。例如,黑客攻击金融机构或企业的数据系统,窃取大量客户数据,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会损害金融机构的信誉与形象。

(二)信用风险

尽管数字技术有助于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但供应链金融仍面临信用风险。一方面,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可能存在问题,导致信用评估模型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风险容易在各环节传导,一旦核心企业或关键环节出现信用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三)操作风险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操作环节和技术系统可能带来操作风险。例如,金融机构员工对数字技术的不熟悉可能导致操作失误,数字平台的系统故障、网络中断等也可能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资金损失或交易延误。

五、数字经济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加强对数据源头的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定期进行数据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数据安全漏洞。同时,加强员工的数据安全培训,提高数据安全意识。

(二)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与监控体系

构建多维度、动态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数字数据与传统财务数据、行业环境等因素,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建立信用风险实时监控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供应链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与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提前调整融资额度、加强担保措施等。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数字技术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与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数字平台的运维管理机制,定期进行系统升级与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制定完善的操作风险应急预案,在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降低损失。同时,加强对数字技术供应商的监管与评估,确保技术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

六、结论

数字经济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大数据金融模式、区块链金融模式、物联网金融模式等不断涌现,推动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升级与拓展。然而,数字经济下供应链金融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挑战。通过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与监控体系、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促进供应链金融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拓展,供应链金融有望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实现更大的突破与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者简介:杨健(1986.3-)男,汉,山东鱼台,初级会计,大学本科,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政协。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