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多学科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

周丹
  
卷宗
2024年34期
辽宁科技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摘要:受全球一体化进程影响,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遭遇了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的恶意冲击,为高校大学生学习运用核心价值观、成长成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整理相关理论内容,总结出当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课程设置存在重视程度不到位、教学方法不适用、结合现况不紧密等问题,并在多学科教育视角下,探索出相对应的三条整改措施:树立重视核心价值观培养意识、基于课堂扩展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式、完善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新路径,以期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多学科教育

基金项目:辽宁科技学院“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渠道研究,课题批准号:LKJY202403

引言

世界共同体的逐步建立,促成了全球各方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在此多元价值渗透交织的复杂大背景下,仅利用思政课程进行教育,已无法实现充分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的伟大目标。为响应教育改革号召,高校必须重视起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稳定器作用,担负起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神圣职责,集结教师团体,向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加广阔而宏大的政治视野: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发挥思政课“领舞”作用,在多学科“共舞共振”基础上,整合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铺展全方位思想育人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宏伟蓝图,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以求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最终成人成才。

一、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到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普遍选择将核心价值观培养视作一项普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工作,安插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程中。这一举措,不仅使高校、教师“育人”工作的无法彻底落实,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核心价值观被高校大学生所轻视,让他们认为其与余下学习任务无异,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琢磨,遑论从思想认知层面彻底接纳核心价值观内容,并将之践行。

(二)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学方法不适用同样是阻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一大弊病。为减轻教学负担,压缩教学开支,填鸭式教学曾在教学方式中占据主流。但,只有灌输没有运用的教学,注定缺乏感染力,也无法唤起学生对学习核心价值观的激情,即便教学“量”的积累达标,所出的成效也必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及教育部门开始倡导思政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引进多元教学模块,高校也因此开始举办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翻转课堂、演讲大赛等活动,祈求能够填补“知行合一”的疏漏。然而,这些集中开展在校园内的实践,同样无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基地如纪念馆、博物馆等现实教学工具的利用程度过低,实地考察活动的缺失,致使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思政+实践”号召依旧没有被执行到位,高校大学生也因此无法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成功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举止中去。

(三)结合现况不紧密

当前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教学模式,对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群体而言,有些过于书面化、知识化、理想化。由于未曾经历过纸页中描述的抗战、建设、改革等情境,也无法在固化模式的课堂中体会其中潜藏的情感、哲理,高校大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本里的文字与自身所经历的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对核心价值观理论实践知识的理解,也多浮于浅表,只知晓字面意思,而不能洞悉其中内涵。上述问题,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经历过高等教育后,仍然在思想上不能够形成正确、合理、科学的价值观念,在行动上一切以自身利益为重,一味关注个人所得,轻视或忽视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取向和公共利益,甚至会因为贪慕虚荣而做出损害人民安全、败坏社会风气、抹黑国家形象的恶性事件。

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多维路径研究

(一)树立重视核心价值观培养意识

1.校党委方面

一方面,高校党委需要组织牵头,给予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安排学校为核心价值观培养相关课程顺利开展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校党委书记、党员干部等人才,也需要集合探讨总结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学校专业学科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将之同学校育人育才目标相贴,并积极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为教师示范。

2.教师方面

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范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一门课或几门课之间,而必须整合进所有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势态融入高校大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教师需得分别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用以构建高校核心价值观培养全课程育人格局。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四门必修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可以引领高校大学生系统性地了解核心价值观,初步认识这一概念;在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等课程中,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核心价值观内容,进一步体会其中意义;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意义、价值等,逐步构建、完善个人所认知的核心价值观框架;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利用广泛实践,触摸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树牢遵守核心价值观行事的坚定信念。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科教师必须牢树重视核心价值观培养意识,紧密联合起来,团结师资,相互交流,拓展既有学术理论积淀,又有能够激活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满足高校大学生求知需求的创新课程。同时,考虑到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着重关注教学题材的综合性、典范性、学理性和持久性,保障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维逻辑能够被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撼动,切实地矫正错误思想、夯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核心价值观信念。

(二)基于课堂扩展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式

1.统筹规划教学

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广泛听取高校大学生意见,了解学生诉求,在课堂中灵活调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教学辅助作用,紧紧围绕“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一教学主题,探索有机统一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便多角度解答学生问题,使之能够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为丰富课堂内容、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建议教师广泛使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实机会去亲身讲述、经历和感受核心价值观内容。以明确自身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了解自身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构想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路径。并在体验中“识”“记”“敬”“爱”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弥补长久以来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学生理解和实践的差距。

2.联动多学科

除思政理论课教师外,各专业学科教师,也应深度挖掘本课程的特色思政元素,并根据课程特色,结合特有思政教学优势,展开有针对性的隐性核心价值观教学。例如,语文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列举教学文章主题及人物所具备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媒,引导学生建立与之相对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英语授课老师可以着重把握中西方社会差异话题,以资本的恶衬托社会主义的先进,引导学生洞察错误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危害……鼓励高校大学生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完成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学习任务,确保他们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进一步领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内涵及精髓,明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厚植爱国情怀。

3.设置学习标准

为保障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顺利达成,教师应为课堂教学设置一定的学习标准,以供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供学生个体明确自身学习方向、问题。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为各个学习目标划分具体学习标准,来引导高校大学生评估和判断自身学习的现状、问题、期望、整改方向、整改措施,从而点燃其自主学习、自主反思、自主调节的热情。

(三)完善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新路径

为切实贯彻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教学工作,完善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新路径也是必然。参考陶行知先生所述“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便可知实践之于教育可谓至关重要。因此,高校需得考虑将循序渐进开展的校内理论教育同分类实施的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高校大学生按年级、专业分配至特定德育教学环境下,使之通过接触客观存在的核心价值观学习因素,从实际出发,扎根于土地,以本地地域特色核心价值观教学基地为点,整合运用校园所在地地方特色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让他们走进古建筑,抚摸岁月的痕迹;走进博物馆,聆听历史的叹息;走进新农村,探索丰收的喜悦;走进劳动教育基地,体悟劳动的珍惜,自多维度、多方位播撒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指引学生学会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警惕避免重蹈覆辙,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使恪守其中思政观念真真切切融入自身的生活日常。

三、总结

多学科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必须要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根本,围绕和关照其学习诉求,广泛采用该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呈现在课堂内外全部显隐性教育过程当中,“对症下药”,将核心价值观培养内容有效、合理地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里。

参考文献

[1]曹良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大学,2024(09):27-30.

[2]尤芳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0(02):133-139.

[3]刘鹏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130-131+1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