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提升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研究

章怡晨
  
卷宗
2024年34期
绍兴市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也需要不断优化与提升,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本文首先分析新时期提升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基础要素,包括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之后重点提出了三点提升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包括培养“采编播”能力、利用新媒体媒介提升云播经验、融合生活化语言与多元场景开展网络采访等。希望通过这些策略,促进新闻记者更好地适应融媒体环境,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策略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了融媒体传播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记者的采访模式、传播方式、内容表达均需要适应新的传播生态,传统的采访方法已难以满足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提升采访艺术是当前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这既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也是增强新闻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期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基础要素

(一)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新闻采访的质量和传播效果。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新闻记者提升采访艺术的基础。新闻记者需要熟练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新闻理论素养,如新闻伦理、新闻传播学、媒介法规等。其次,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快速反应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记者要善于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具有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的热点事件,能够迅速判断新闻的时效性、影响力和受众需求,并及时制定采访方案。

(二)新闻记者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公正性。首先,新闻记者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实进行全面核实,确保所报道的信息准确无误。其次,新闻记者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记者在采访时要考虑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避免过度渲染负面事件或制造社会恐慌[1]。

二、提升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

(一)基于融媒体网络平台培养新闻记者的“采编播”能力

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工作模式已从传统的“单一采访+写作”向“采、编、播”一体化转变。首先,新闻记者应充分利用融媒体网络平台,提升信息采集能力。在传统新闻采集模式下,记者依赖现场采访和线下交流获取信息,而在融媒体环境中,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记者应学会利用社交媒体、数据新闻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实时监测新闻热点,快速获取新闻线索。其次,新闻记者应具备多媒体编辑能力,提升新闻内容的生产效率。例如,在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通过新华睿思大数据平台分析网民关注热点,快速调整采访方向,确保报道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新闻记者还需提升传播策略和用户运营能力,增强新闻内容的影响力。因此,记者应学会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新闻传播策略。例如,央视新闻推出的“Vlog记者”模式,要求记者用手机完成采访、剪辑和播报,使新闻内容更加个性化、可视化,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许多融媒体新闻记者通过社交平台建立个人账号,以专业性和权威性吸引用户关注。通过与受众互动、分享幕后故事、解读新闻背景等方式,记者不仅可以增强用户粘性,还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具影响力[2]。

(二)利用新媒体媒介锻炼培养新闻记者的云播经验与能力

首先,新闻记者要熟练掌握云直播技术,提升现场报道能力。因此,记者需要熟练使用各类直播设备,如高清摄像机、移动云台、麦克风等,同时掌握直播推流技术,确保画面稳定、音质清晰。例如,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新闻记者利用云播技术进行赛场外采访,让观众能够实时了解赛事信息,同时通过弹幕互动增强参与感。其次,新闻记者需要提升云播表达能力,使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例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需要快速组织语言,以清晰、简洁、有条理的方式向观众介绍现场情况,避免因表达不当引发误解。同时,记者还应学习使用情景化语言,使新闻报道更具沉浸感,让受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事件的进展。此外,新闻记者需要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意识,提高云直播的传播效果。传统新闻采访多是单向传播,而云直播则强调双向互动,记者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区、连线等方式与观众实时交流,及时解答观众的疑问,增加新闻的参与感。例如,在重大政策解读直播中,记者可以邀请专家现场连线,与观众进行互动问答,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同时,在突发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根据观众的关注点调整报道重点,使新闻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3]。

(三)融合生活化语言、创设多元场景,实施新闻记者网络采访

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新闻记者需要在网络采访中融入生活化语言,同时创设多元场景,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贴近受众,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新闻记者应在网络采访中采用生活化语言,提高报道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例如,在疫情防控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媒体团队运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如“在家也能为抗疫做贡献,今天你云锻炼了吗?”这样的互动性文案,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讲故事”的方式也是生活化语言的重要体现。例如,在北京冬奥会报道中,新华社记者用“冬奥会的志愿者们有多暖?”为话题,通过采访志愿者的日常故事,让新闻报道充满温情,既传播了核心信息,又增加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其次,新闻记者需要通过创设多元场景,提升网络采访的表现力和沉浸感。记者可以利用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新媒体手段,将采访内容与实际场景相结合。例如,《纽约时报》利用VR技术推出“沉浸式新闻”项目,让受众在虚拟场景中“亲历”战地采访,使新闻传播更加真实和立体化。这种模式也为国内新闻媒体提供了借鉴[4]。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以及其传播效果。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还需要通过采取对应的策略来适应新技术、新平台的变化,进而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新闻记者只有持续优化采访艺术,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潘政吉.提升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方法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2):0021-0024.

[2]王晨.融媒体时代报社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提升的对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4,8(8):79-81.

[3]武宪艳.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11-20.

[4]郭娇妍.融媒体视域下提升新闻记者采访能力的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13-15.

作者简介:章怡晨(1988.3-)女,汉族,浙江绍兴上虞,大学,助理记者,研究方向:记者(广播外宣)。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