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
摘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社会风尚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把握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基金资助:2024年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gsz24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工匠精神作为优秀的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能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重要的精神滋养。
一、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因此,探讨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的价值意蕴就离不开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价值导向,厚植工匠精神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奋斗精神的人。将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就是教育学生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以卓越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精神品质,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化方式方法,贯通思政教育
“怎样培养人”实质上探讨“怎么干”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国工匠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关乎各国经济的竞争力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大国工匠是技术突破“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因此,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将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才能培养出精益求精的高素质人才。
(三)遵循根本宗旨,培养时代新人
“为谁培养人”旗帜鲜明的回答了人民教育事业“为什么干”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责任人,应把对人才“德”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我国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孕育,在革命文化的洗礼中日臻成熟,最后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工匠精神”教育既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二、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将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增强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完善教学内容一体化体系
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一体化教学应以“整体规划、有机衔接、差异教学”为原则,通过整体规划教育目标,结合不断学段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小学阶段正处于道德启蒙的重要阶段,将工匠精神融入小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应在启蒙感知上。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迅速,处于伦理道德的形成时期。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应在深化认同上。在大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新生事物较多,思维独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愿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推动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全过程,融入重点应在实践创新上。[3]
(二)提升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一体化水平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工匠精神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培养讲好故事的能力,通过动情的讲授能够引领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推动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最终成为自己做事创业的行动指引。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要强化其他学科教师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能力。鼓励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工匠精神融入本课程的相关研究工作,其他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形成一体化教育体系。
(三)激发大中小学学生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是学生能够真正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行动指南的核心所在,即学生自己愿意去追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小学阶段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活动培养专注力和细致的态度。中学阶段可以通过项目实践体验工匠精神的价值。大学阶段可以结合职业规划和创新,深化工匠精神的应用。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的情感,从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四)完善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保障体系
完善工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需要构建立体化保障网络,即纵向贯通、学段衔接、横向融合、多元主体形成目标协同、资源互通、评价贯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相关制度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建设“工匠精神素养图谱”,建立大中小学学段衔接教研组。加强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编制工匠精神教一体化资源包。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教学基地,感悟不同行业的职业要求。开发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根据不同学段推送适合相关学段的课程资源。组建学科教师、行业匠人、教育工程师为主的“三师协同”的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彭维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4,44(02).
作者简介:陈筱琬(1998-)女,山东济南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