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数感、量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列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新一轮小学数学课堂“革命”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提出要创设生活化计算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链、完善学生计算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多措并举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保障。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聚焦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根据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开展计算教学,把计算和生活情境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感、量感,加深他们对运算法则的理解,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巧妙,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规范学生口算、笔算步骤,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良好计算习惯,从而规范他们口算、笔算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运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计算情境,情境中领悟运算法则
运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小学生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没有厘清运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数学教师要积极创新生活化教学情境,呈现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领悟运算法则,从而提高他们运算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超市购物、结账微课,展示带有小数点的商品价签、结算账单,创设生活化计算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编写小数加减计算题目,例如:一支铅笔0.8元,一块提拉米苏蛋糕6.99元,这两个商品加起来多少钱,如果给了收银员1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这道题目中两个加数小数部分位数不同,重点是找准计算的时候谁对准谁,考查学生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复习与这道题目相关元、角、分换算与计算知识点,让他们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竖式计算,穿插讲解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通过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明确元、角是不同的单位,竖式计算时不能直接把末位对齐,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最后一位开始计算,采用十进制,解决计数单位困惑,提高小数运算能力。
二、巧妙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发散学生数学思维,引导他们深度探究运算规律、运算法律,帮助他们理解算理,从而提高他们运算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加法运算律》一课时,可以利用PPT出示练习题:李老师寒假骑行回老家,第一天骑行55km,第二天骑行32km,第三天骑行65km,最后一天骑行38km后顺利到家,请问李老师总共骑行了多少千米?首先,教师要留给学生同桌讨论时间,让他们列出算式、进行脱式计算,引导他们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李老师骑行距离,帮助他们深度理解题目。教师可以板书两种计算方法,算法一:55+32+65+38=87+65+38=152+38=190;算法二:55+32+65+38=(55+65)+(32+38)=120+70=190。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1.第二种算法运用了哪些运算律?2.为什么这样组合?3.必须加括号吗?通过班级讨论,学生推理出第二种算法利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计算中可以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先凑成整十、整百,保障计算正确率;要想凑整十、整百,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所以要加括号。最后,教师要肯定学生讨论、推理结果,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
三、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计算知识体系
教师要把整数计算、小数计算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类型计算法则,帮助他们及时查漏补缺,针对学生薄弱点开展教学,帮助他们完善计算知识体系,稳步提高他们运算能力。第一,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串联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乘除运算知识点,并利用典型例题进行解释,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思维导图进行拓展,加深他们对计算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对比整数、小数加减法运算法则,利用具体算式进行说明,引导他们对比整数、小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竖式计算顺序;整数加减运算要从末位算起,而小数竖式计算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末位开始算起,二者都采用十进制。第二,教师可以设计计算模块思维导图设计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整合计算知识点,让他们把自己口算、笔算和应用题中遇到的计算问题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并让他们把错题和正确答案进行对比。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同学思维导图进行拓展,例如提出不同计算方法、互相出题,促进学生数学交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从而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书写、审题和计算过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帮助他们避开出题人“陷阱”、避免同类型题目重复出错,提高他们运算正确率。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则运算》一课时,可以搜集学生错题,把这些错题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原因、修改方法,培养他们善于反思、虚心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带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错题,让他们先认真阅读题目中的运算符号、数字、括号等关键信息,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分析,明确计算顺序,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计算和验算步骤,例如检查抄写的数字、运算符号是否正确、进位和借位是否正确,并让他们检查计算顺序是否正确,并让他们把得数代入题目中进行验算,降低数学运算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为提高数学成绩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从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口算与笔算技巧,提高他们运算能力;巧妙设计问题链,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帮助他们理解算理。同时,教师还要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计算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全面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唐敏雯.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24(30):74-76.
[2]张体芳.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3(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