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堂的合理运用研究
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当前高中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核心素养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高中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中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教学仍然采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授课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不能顺应新时代新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取得一定成效,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充分结合,对于达成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思政课;合理运用
时代在发展,人们在进步,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根据高中课标,当前所要求培养的是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的人,所以更新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首创的,而后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大力推广,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前要经过事先详尽的策划与准备,需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呈现相关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与探究,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获得自己的对此案例的认识与结果,老师在学生合作研讨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与启发,最后结合学生所得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价。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直观性。教师通过直观案例的展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典型的案例结合,通过对内含丰富知识道理的直观案例的分析,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教师不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呈现一个典型事例,创造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充当角色,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案例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相对抽象,如果思政课堂上只是一言堂,学生便失去了对此学科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课中呈现出有趣且具有思想性的案例,就会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符合课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高中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思政教育,促使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失去探究兴趣与参与能力,,不借用一定的真实案例给学生们进行讨论,容易讲大话和空话。恰当的运用案例,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效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育目的。
(二)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枯燥且理论内容较多,需要采用有趣的案例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性的增加更加有利于教师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拉近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中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基于其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和劳动技能的艺术性与创造性,所以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与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基于当代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和现时代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更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加强自主学习和自主研修,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积攒更多有趣且典型的案例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只有腹中有墨,才能把自己的课堂经营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更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有本质差别,案例教学是把案例引入到课堂,而后根据案例内容提出相关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交流之后学生自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把学生的结论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举例教学是在教师进行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时候,为帮助学生对此理论的理解,及时的举出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以落实知识目标为目的,不设置探究问题,缺少启发性。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选取不当
在案例的选取方面,如果案例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与教学内容不适用,会降低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对于案例一头雾水的情况。如果案例选择的非常有趣,但是缺乏思想性与启发性,学生讨论的不是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状况
在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方面,教学节奏把握不当,导入与讨论时间过长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讲授时间过长,合作探究的时间极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分享完各自的想法。案例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现象,课堂互动很多重形式轻结果,缺乏启发与讲解,没有达到让学生情感深化行动外化的效果。当老师布置互动或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不参与小组探究活动,持有老师最后总会公示答案的想法,本质上没有突破传统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讲授方面,案例呈现之后没有设置多层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受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听众,教师成为了主角。
(四)教学案例资源短缺
现在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教学案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所以可供学习的案例并不丰富,只能依据日常的所见所闻以及网络媒体去获取有限的案例资源。
(五)现代应试制度的影响
目前应试压力过大,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分析探究的时间有限,在案例探究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与应试成绩,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仍然选择采用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烂熟于心,忽略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合理运用的措施
(一)科学选择案例
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该注重案例的生活性、真实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案例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依据所要讲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科学合理的选择优秀案例,基于学生实际,发扬教学民主,坚持灵活运用。
(二)创新案例呈现方式
在呈现案例之前,应该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根据学生的水平恰当的分组,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采用多种呈现方式。首先,书面呈现。以书面文字材料或导学案的形式来呈现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比较节约时间,也方便学生做笔记、画重点。其次,多媒体呈现。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听盛宴,这样的方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做案例的主人公,体会人物、故事和情节,拉近学生感性认知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实现学生由不想听课到很想参与的变化。
(三)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课堂的有效分析探讨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要精心设置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创新能力,问题不能过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的意义,浪费教学时间。教师要合理分组,确保每组学生的水平均衡,设置小组探究制度,带动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避免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倾向。
(四)多主体开发案例资源
案例的收集与整理,不仅仅依靠教师完成,可以师生共同合作,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完成,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也能最先接触并掌握到各种事件,学生进行案例的搜集也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一成不变的案例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应关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成为终身的探索者,积极开发优质案例。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教育教学建立案例资源库,为更好的培养人而努力。
五、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思政课是一门集智育与德育为一体的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需要我们探索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缺点与问题也同时存在,需要更多思政课教师努力探索解决路径,为更好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 李忆华,罗斌 .“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J] .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5).
[3]段昭.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作者简介
杨欢茹(1997—),女,汉,河南,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