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其各项衍生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对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出发,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人文社科类基础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教育新空间路径拓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WJ2020011)的研究成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起来,构建“线上+线下”互动式协同育人和有机融合的新模式,凝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线上线下协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网络危害论”、“网络工具论”、“网络社会论”三个基本阶段,从最初的“防、堵、管”等防御性应对策略转化为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载体性认识,再到最后发展为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域和空间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界定,由此,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化被动为主动,逐渐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期。
综合其发展历程,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现代传媒理论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路线、政策,基于互联网虚拟时空的本质和影响,遵循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以及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规律,借助互联网、通讯终端、多媒体等现代数字化信息交流技术或者在以这些技术形成的环境中,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接受,从而形成适应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行为的网上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2.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家访交流、班级特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面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形成思想道德品质和建构价值观。
一方面,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其沿用了一种不对称的教育模式,也可称作灌输式或权威式教育,教育者始终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通常采用“教师对学生单向输出”的固有育人模式,大多数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处于一个并不对等的阶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权威与服从的教育关系。这种教育定位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长久下去会消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抹杀其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产生学习惰性、丧失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优点。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性和价值取向的主导性,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适用的,能够保证思政教育的主导方向不被撼动。然而,在全媒体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中,单一采用传统的线下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发展需要和时代规律。
3.线上线下协同式思政教育的内涵
线上线下协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面对面交流、课堂、报纸文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主的通信网络相结合,对传统模式(线下模式)与现代模式(线上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教育双渠道和协调联动机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线上运用互联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线下通过面对面教育,发挥校内党团组织思想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建设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文化影响人、陶冶人、塑造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种教育模式为高校大学生构建了一个资源丰富的教育空间,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优势和“以生为本”的教育内涵得到充分彰显。
二、线上线下协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形式上打造了“同频共振”的育人平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在教育载体上形成联动,在教育途径上加深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沟通,在教育方式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使线上线下教育各自发挥出教育优势。尤其是疫情发生后,有些线下思政教育管理任务无法完成,但线上思政教育凭借其独特的网络优势打破了教育双方的时空界限,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得以“同频”,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达成“共振”。
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传统的线下思政教育常常在老师和学生的主客体之间形成对立的关系,使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但从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来看,教育的主体地位应还给受教育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下放了部分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在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在“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战略任务中提到,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特别强调了高校借助网络拓展思政工作空间、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积极探索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新路径,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使之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着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要求。总之,利用互联网思维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历史所趋和时代所需,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提升其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1.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能够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全局性
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它既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也维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性。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线上线下“两张皮”的情况,即线上线下没有形成恰当的呼应与联动,甚至于直接将线下教育内容做成PPT或者视频生硬“移植”到线上,造成线上线下“融而不合”的现象,想要弥补这种断层、确保线上线下思政的连续性,就要对其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重点就应该在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不仅局限于现实世界,也应扩展到网络空间中的网民。若互联网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那么它必将成为思想的荒芜之地;若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在网络上发挥积极作用,那么线上思政也必将成为空中楼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触及线上线下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联通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各个场景,从而形成“全局观”,打通思政育人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2.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开展与整体协调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的指导思想四大子系统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意识到,线上思政教育基于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广度和深度上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线下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也同样不可撼动,只有整合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子系统,才能充分发挥线上思政的补充性作用和线下思政的基础性作用。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了信息化的传播渠道,协调了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子系统的多方联动,致力于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关注最前沿的社会热点问题并组织专题研讨和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模式。
3.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能够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精准化和精细化
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为推动高校育人模式创新发展、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走向精准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自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契机。因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证依据,而且还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针对性地精准推送。
其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证依据。传统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周期长、调查速度较慢,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施调研就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进行的大数据调研能够优化调查流程、提高统计效率、扩大调查范围、细化调查内容。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所获得的各类数据,由表及里地逐层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直观明确的实证依据。例如,某大学利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后台数据,根据该校学生的饭卡余额支出情况筛选出一部分学生,再通过私信的方式调查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成功帮助四名同学解决了经济困难,这个案例体现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其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精准推送。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采用了粗放的一对多集中教育模式,而线上思政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帮助教育者对学生信息进行深度提取,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立体化分析和了解,进而根据所掌握的学生各方面信息和思想动态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避免了思政教育宽泛化的问题,确保了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浏览的网站等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细微化的教育方案和精准推送定制化的教育内容,相信这种结合了精准化与人性化的育人模式定会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由此可见,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量和信息覆盖面,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精准化和精细化,切实辅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杨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128-131.
[2]高健,王美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3):2.
[3]陈坤,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与界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3.
[4]尹婷婷.网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研究[J].科教导刊,2015(06Z):2.
[5]白宇,杨彬,王启帆,张羽鑫.思政“OTO”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探索[J].时代报告,2022(02):146-148.
[6]张凯.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模式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