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不强、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借力产教融合中企业的力量,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借力企业项目化专业课程等方式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本文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旨在通过这一举措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循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字:劳动教育;产教融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课题项目: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B2022040)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以新时代教育使命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教育部在2020年7月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劳动育人,并对劳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课程教育实施和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是职业人才发展的途径,这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劳动教育要有新的载体、新的举措。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主体意识薄弱
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业压力的加大,学生家长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较少承担劳动任务,甚至力所能及的劳动都由家长代劳,造成学生缺乏劳动习惯。二是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劳动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甚至认为劳动是读书不好的惩罚手段,缺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三是劳动锻炼的不足导致劳动能力缺乏,在劳动实践中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难以感受到劳动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二)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劳动教育长期处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边缘地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弱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高职教育鲜有将劳动教育列入人才选拔评价标准;二是劳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轻;三是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度低,在教学中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劳动观念引导,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四是劳动教育的形式陈旧,更多的关注体力方面的劳动,未能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劳动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当前劳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目前还没有推广型的实施方案,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更是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推动、执行力度不足,其管理、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教师劳动教育意识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在教学中流于形式;二是劳动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校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动力不足。
三、产教融合促进劳动教育的举措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是当前加速学校事业发展和专业建设、向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产教融合重点在于提升职业人才培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度,通过产教融合促进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宽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使之成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主渠道,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能力成长的有效循环。
(一)产教融合促进树立学生劳动观
在学生进入职业教育阶段的初期,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一同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在通过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评比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时,企业导师在活动中全方位的融入职业素养要求,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引领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与生活观,将校内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上升到职业高度,促进学生从职业萌芽催生对劳动的热情。从而弥补学生在学习成长阶段中劳动教育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二)产教融合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研发
结合产教融合校企优质资源,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发实施《劳动教育与素养》课程。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校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依据,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管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督促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与素养》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按学期考核,学分设定 0.5(学分/学期),开课学期贯穿整个学生在校阶段。课程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考评管理体系,将学生在校期间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实践、遵纪守法、品行表现、奖惩情况等内容纳入观测指标,考核学生的劳动素养、品行素养情况。课程设定分劳动教育和品行素养两个模块。
1.劳动教育模块
劳动教育模块包含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实践,考核学生每学期参加电子信息类专业劳动思想教育和产教融合基地场所劳动实践情况,考核分值 80 分,由人工智能实训中心实施考核。人工智能实训中心是产教融合的载体,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必要场所。立足学生专业特点,创新劳动实践方式,实训中心每学期落实各班级进入实训中心劳动教育,组织每人每学期不少于4学时的劳动作业。实践内容包含专业劳动思想教育、实训室7S管理、专业仪器的维护与保养等。在专业场所的劳动可以更直观地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劳动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2.品行素养模块
品行素养模块将主要观测指标分设为加分项目和减分项目,依据观测指标记实性考核情况进行加减分。其观测指标覆盖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程以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在各工作室创新班担任指导或管理工作等作为观测加分指标。根据电子信息专业特点,在劳动教育实施中,共享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劳动技能训练、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价值观塑造相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是全面展示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赛事,专业技能证书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从业标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引领性,两者的评价体系中都融入了职业岗位标准、行业标准,既考查技术技能,又体现劳动素养的重要。学生进入各产教融合工作室工作,能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领悟到劳动的精神。
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课程以受到奖惩、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寝室等级、志愿者时长等作为观测加减分指标。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企各类资源的育人作用,将校园环境作为学生自我教育成长的大课堂。将“两室”(寝室、教室)的清洁卫生、规章纪律,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劳动课程实践;同时,发挥文化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融合有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专业课程文化甚至企业文化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团队生活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营造出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劳动教育氛围场景。
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课程以申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公开发表软件著作权、专利、申报入驻学校创业园等作为观测加分指标。创新创业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在校企老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对接产业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创新创造新产品新服务,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帮助学生挖掘潜能、磨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以无偿献血、参加院校活动、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等作为观测加分指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造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论述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产教融合将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拓宽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校企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劳动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让大学生能够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3.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总分于期末汇总两模块得分,按从高到低以一定比例确定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制记入课程学期成绩。其中优秀不低于20%,良好不低于20%,中等不低于20%,学期考核分大于等于75分时定为合格,低于75分时定为不合格。考核不合格者,须在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进行补考,补考方式为志愿服务,按1分/小时计算,需补足75分方为补考合格。同时,考核结果直接列入“劳育素质”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本课程也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班级考核、学生党员民主评议等内容的重要评价依据之一。
(三)产教融合促进劳动教育融入企业项目化专业课程中
产教融合的核心之一是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以企业项目化案例供学生学习,即以劳动任务实施专业实践教育。学生不再是以传统方式接受教育,而是在专业学习中完成劳动任务,学习过程即劳动过程,使教学直观性显著增强。在校企教师指导下,产教融合工作室学生可以承接服务性劳动,提供服务产品。企业教师提供实践性的指导,以劳动任务的评价方式作为考核要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验生产劳动。
电子信息类学生经过选拔后,进入工作室团队,校企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团队承接对内对外的各种信息技术服务和项目孵化。AI(嵌入式技术)创客工坊,承接研发应用电子嵌入式技术应用服务项目,参与智能制造设备改造生产服务劳动;电子创新工坊,承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服务项目,参与企业创新设计生产电子产品;集成电路开发与应用工作室,承接集成电路芯片的开发服务;电力电子研究所,承接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和数据恢复服务项目;信息安全实验室,承接市、省、国家级网络安全维护任务;智能家居工作室,承接智能家居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安装调试服务项目;软件测试工作室,承接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服务;虚拟现实工作室,承接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服务项目;后浪影视动画工作室,承接校内外音视频制作等等。
融入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的服务性劳动实践,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帮助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提升。学校每年组织、由企业支持的学生技能大赛也为学生创造性劳动提供了导向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在劳动服务中孕育孵化创新产品、提升职业技术技能。
四、结语
利用产教融合中的企业力量,把电子信息类专业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深度融合共同通过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借力项目化专业课程等方式进行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良好的方法、扎实的技能,实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梅.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新工科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09(19):55-58.
[2]秦素粉,陈吉胜.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原则及路径[J].2021.03.(22):25-28.
[3]国宏.实践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119-121.
[4]姜俊华,李洁琦.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研究[J].河南农业. 2021,(18)50-52.
[5]赵继学.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的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20(10)105-106.
作者简介:吕威威(1991.4—)男,浙江省永康市,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