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ESP需求分析的文华学院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

  
卷宗
2022年14期
文华学院

摘要:本文在梳理现有的ESP需求分析理论的基础上, 基于对文华学院的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学生的两次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探讨了跨境电商方向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中心, 以学生需求为“靶向”, 为同类院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ESP需求分析;英语专业;跨境电商;问卷调查

基金项目: 基于ESP 跨境电商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一目标, 部分院校的英语专业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跨境电商方向课,主要用英语授课。 本文以文华学院为例, 运用 ESP 需求分析理论, 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 调查分析文华学院跨境电商方向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成果, 旨在为跨境电商方向的英语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 ESP 需求分析理论

在英语教学中, 需求分析指的是对相关信息的系统采集和分析, 并以此作为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的最主要依据(彭晶艳, 2020)。搜集相关信息的手段包括: 内省、观察、访谈、问卷等。通过需求分析各种工具和手段, 教学者能够发现学习者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期待, 也能发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水平和社会期待值和自我期待值之间的差距(黄瑞芳, 2018), 从给相关的课程设计提供帮助, 尽量缩小学生现有水平与社会期待值和自我期待值的差距, 也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关注教学任务完成度以外, 同时关注课程是否帮助学生缩小了与社会期待值的差距, 学生对课程的心理预期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需求分析理论经过发展已经建立起多种需求分析模型, 其中Dudley-Evans和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被认为是最为全面合理的模型之一, 涵盖了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TSA)、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A)和学习需求分析(吴艳萍, 马玉蓉, 唐国纯, 2004)。目前情景分析是对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目标需求之间的距离关注(陈冰冰2010); 目标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取得的期待取得的成果进行关注。

跨境电商英语课程体系的建立天然的与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理论结合在一起。ESP需求分析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专业和英语相结合的英语课程之中, 如法律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特定的行业领域, 跨境电商英语课程体系也不例外。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一个新的尝试, 开课历史远不及商务英语。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跨境电商方向课程主要包含了概论型, 平台实操型, 跨文化型三类课程。但是笔者作为跨境电商方向课程的一线教学人员发现这些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在课程设计方面大多数时候只能片面地依赖教材, 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的搜索碎片化信息作为补充材料; 实操平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理论课和实操课的对接匹配性欠佳; 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定与跨境电商企业对英语专业的人才的专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基于以上教学体会和观察, 笔者从 ESP 需求分析出发, 设计了相关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学习跨境电商课程初期和末期对这个课程系列的期待和期待满足程度以及学习效果。

二、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结果

(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文华学院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 2018级学生和 2019级学生。针对 2018级, 投放了两次不同的调查问卷, 2021年10月投放了问卷①和2022年6月投放了问卷②; 针对 2019级, 于2021年10月投放了一次问卷①。2018级跨境电商方向班人数为34人, 两次都放数量均为34, 两次答卷回收份数为 27份和 28份回收率分别为79.4% 和83.4%; 2019级跨境电商方向班的人数为28人, 28人均提交答卷, 回收率 100%。针对 2019级投放问卷①是在他们接触第一门跨境电商方向课的第一个学期末进行的, 目的是调查在他们初步了解跨境电商的基本范畴和行业领域后的学习动机。针对 2018 级是在他们深入学习跨境电商系列课程后,在走向实习岗位之前对他们投放的问卷①。除了了解他们最初的学习动机以外, 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与调查问卷②进行对比, 分析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后的期待和期待满足程度。问卷调查大的问题分主观题和客观题, 问卷①共6道题, 第1两题为针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调查, 搜集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2题为针对学习目标的调查; 第6题为针对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②共10道题, 第 1 题为个人基本信息(姓名);第2、3、4、5、6、7、9 均为针对学习效果的调查; 第 8、10题针对搜集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的建议。

(2)跨境电商英语课程的学习动机

对于问卷①中“你选择跨境电商方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开放式问题, 19级占比最大(29%)的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是 “兴趣”“喜好”; 其次是18%的回答的关键词“工作”, 还有18%的回答的关键词含有“了解” “学习”跨境电商相关知识; 14%的回答关键词含有 “赚钱”。而对于同样的问题, 18 级学生的回答中36%的回答有关键词 “工作”“就业”, 21%的回答关键词含有 “了解”相关知识的关键词, 14%的回答中有关键词“赚钱”仅11%的回答关键词为 “兴趣”。对比 19 级和 18 级对于问卷①中学习动机的提问, 笔者发现, 18 级的学习动机明显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 离毕业越近, 他们的学习动机越趋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学习, 而 19 级刚刚接触跨境电商不久, 离毕业还有两年时间, 他们的回答显示主要学习动机来自个人兴趣, 所以在没有明显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时候, 个人兴趣是他们学习跨境电商的驱动力。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两个年级均有 14%的回答 “赚钱”是他们选择跨境电商的动机, 由此可见, 学生认为跨境电商方向有助于帮助他们积累财富。

(3)跨境电商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

问卷①中关于学习目标的第2题, 你期待从跨境电商系列课程学习哪些知识? 选项一: 英语综合能力, 选项二: 商务英语专业术语, 选项三: 跨境电商平台知识, 选项四: 其他(学生可补充)。针对这个问题19 级学生中64%选择了 “跨境电商专业知识”, 18 级86%的学生选择了 “跨境电商专业知识”, 由此可见, 无论是哪个年级, 无论在多大程度 上接触了跨境电商这门学科, 学生的大多数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想学到相关行业知识。其次被选择的选项为选项一和选项二: 19 级有18%的学生选择了选项一: 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和 14%的学生选择了选项二: 学习 “相关行业的专业术语”; 相比之下, 18 级11%的学生选择了学习“相关行业术语”, 只有 3%选择了提升 “英语综合能力”。

对比分析两个年级关于学习目标的选择发现, 虽然两个年级中以学习 “跨境电商专业知识”的比例远远高于学习相关行业英语和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但是数据反映出两个年级的学习目标差异: 19 级学生在接触跨境电商之初, 他们除了以专业知识为目标外, 也以英语的能力提升的学习目标, 而 18 级学生在跨境电商课堂的学习目标更为集中, 他们的学习目标除了学习平台专业知识就是学习与电商相关的专业术语, 学习目标设定在为行业服务, 而不是比较广泛和抽象的英语综合能力。

(4)跨境电商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就业方面, 英语专业的跨境电商系列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前期预期; 二是经过实习和求职, 从学生需求角度看,是否达成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他们知识学习目标。

针对学习成果的提问主要集中在面向 18 级跨境电商方向学生的问卷②。第2 题:“你向跨境电商企业投过简历吗?”74%的学生选择“是”, 这个压倒性的比例说明, 近两年的电商课程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倾向, 或者说这个学习经历扩大了他们的就业选择考虑范围; 第3题: “你实习的企业是跨境电商的企业吗? ”41%的学生选择“是”而59%的学生选 “否”, 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近两年的跨境电商系列课程学习对学生进入相关行业方面帮助有限。针对第9题: “如果你已经拿到工作邀请, 你的工作岗位和跨境电商相关吗”仅有38%的学生选择“是”, 剩下的62%都是 “否”, 这个结果说明目前开设的跨境电商系列课程的学习成果, 与学生最初的预期存在差距, 对比问卷①, 班上占比最多的学生学习预期是为了得到跨境电商工作, 而在毕业前期, 班上能够找到跨境电商岗位相关工作的同学仅占不到一半的人数。

知识目标方面, 74%的学生表示实习过程中用到了跨境电商平台相关的英语表达, 这说明相关的行业术语的需求和运用超出了之前他们知识目标的期待。55.5%的调查对象表示用到了课堂上教过的“跨境电商平台交易步骤”的知识, 59%的调查对象表示, 在相关工作岗位上用到最多的跨境电商知识是: “跨境电商的总体介绍:账户, 上传产品, 定价, 营销, 客服等”,而仅有7.4%的人表示用到了“跨文化知识”, 这组数据对比标明, 学生在学习目标方面实现方面比较认同课程中专业英语术语和跨境电商交易的核心知识的学习成果。

三 、对建立跨境电商英语课程体系建立的建议

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的, 经过对文华学院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两届学生的两次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 笔者认为要想建立成功的, 教与学不脱节的跨境电商英语课程体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保护学习动机和紧盯学习目标

根据本文中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 学生的学习需求反映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上。跨境电商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为兴趣和就业。为了保护学生学习期初的热情和兴趣, 在课程设计上授课内容应选用鲜活和及时的案例, 契合时代潮流, 在知识上能够分析热门的商业现象, 情感上能够与学习者产生共鸣。 针对学生的“就业”学习动机, 课程设置方面应关注课程体系与职业和岗位的契合度, 着力点在于能否指导学生得到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学习目标方面, 应当一如既往地发挥英语专业的语言优势特色, 课程体系中应继续强化跨境电商专业英语术语的内容。除此之外, 学生的学习目标期待还放在跨境电商平台交易环节等行业核心知识上。

(2)建立从学校到岗位的学生需求跟踪调研机制

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靶向”, 确定这个“靶向”需要从学生选择跨境电商方向之前开始跟踪到学生走向工作岗位, 甚至延需到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一段时间内, 这些需求和反馈就是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的教学的“靶向”。 要完成跨越两年半的追踪调查, 需要建立完善的追踪调研机制。这个机制涵盖调研的时间节点设置、 不同阶段的问卷设计、问卷数据搜集分析工具的选择以及数据库的建立。经过最研数据搜集的数据积累和科学分析, 跨境电商方向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 锁定目标需求以及社会目标需求,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才会真正的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

结语

总之, 以 ESP需求分析理论作为指导,以文华学院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学生为调研对象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缩小学生选课初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期结束以及走向工作岗位后对学习期待满足度之间的差距。

文献参考

[1]彭晶艳.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理论框架构建[J].黑河学刊, 2020(05).

[2]黄瑞芳.“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设计研究[J].海外英语, 2018.

[3]吴艳萍,马玉蓉,唐国纯.基于Zachman框架的ESP需求分析研究[J].学理论, 2014(09).

[4]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理论模型的构建[J].外语学刊, 2010(02).

作者简介

林䶮(1983.7——)女,汉,武汉,文华学院外语学部,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境电商方向英语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