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改善和提高

杜继锋
  
卷宗
2022年15期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摘要: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改善当前心理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乡村家庭教育理念落后、乡村青少年缺乏有效心理关怀等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论述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提出部分改善和提高策略。

关键词: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提高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与技术在研课题《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编号:BXLBX1450)研究性成果。

2021年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发布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存在易怒、极度自卑、不善于沟通等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挥着人才支撑的有效作用,直接影响乡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因此,应当重视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一、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普遍、复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具有完备的工作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论基础,结合新时代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新需求对其进行建设,有助于从外力驱动与内在动力的角度,提高他们在乡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与排查、研发标准化乡村心理课、乡村心理健康科普与服务方面的使命感与胜任力,促进乡村中小学学生性格改善,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乡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为乡村中小学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改善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完整服务供给体系,以教育方式解决乡村社会问题。

二、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一)职业使命感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乎地区内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身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国育人的光荣的使命。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履职状态来看,有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处于“躺平状态”,只图工作安逸舒适,懒得把学生心理健康诉求摸清楚,懒得到学生中间走一走、转一转,缺乏支撑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感;有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拿减负当挡箭牌,存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表演式教学之为,在工作中以各种借口浑水摸鱼、减轻或逃避工作,干事创业激情磨灭,丢失扎根乡村教育的初心;有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认知度不足,认同感不强,难以产生高层次理想信念,只想专注于自身职业发展,把上级安排的心理教学任务做好,而关于引导学生树社会主义核心观之念、走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之舟、践为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国家繁荣而奋斗之行的内容却较少涉及。

(二)教学胜任力不强

荷兰教育家戴尼克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等因素,对乡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空心病、孤僻症、社恐等心理疾病逐渐在乡村中小学蔓延,这对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教学胜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教学情况来看,有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能力不高,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掌握不牢固,未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新,围绕心理健康问题的测量、评估、干预的工作实效性不高;有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较差,知识素养和自我特性偏弱,在教学目标设定、课堂组织、语言表达、启发技巧、激励艺术、信息获取与处理、幽默感、批判思维等方面存在部分短板;有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服务上仅关注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只注重个体心理健康的治疗与纠正,体现事后干预的鲜明导向,难以发现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人际环境、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提前预防意识与能力较差,未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常常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三)工作幸福感偏差

教师幸福感是个体自我感知与对外部因素感知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关教师的生存状态与专业发展,事关教育发展的质量。然而,受到教学地位、职业发展、薪酬水平、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幸福感偏差。从职业认知幸福感分析,部分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然觉得自身工作稳定、社会保障好,但是整体薪酬不高,与心理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增长速度缓慢,再加上学科职称名额指标有限、门槛较高,由此容易滋生薪酬与付出不对等的心理;从健康幸福感分析,部分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身教学工作任务重,不但要对学生心理问题一对一辅导,还需要负责协调师生和家校关系,由此经常处于疲劳和衰竭状态;且部分学生难管,个别家长不配合,面对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沉迷手机游戏的、早恋的、玻璃心的、没有远大抱负的等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愈发烦躁。从社会幸福感分析,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绩不纳入升学成绩,与学生初升高不挂钩,所以在功利化教育理念下,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本门课程产生偏见,出现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师被边缘化、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四)教师学习力不足

一个有较强学习力的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具有以下素养,拥有牢固、先进、正确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具备理性反思重构、终身学习以及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能够将习得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具体情境的教学程序,结合乡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变迁趋势以及新时代师生关系、教学实践,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改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来看,由于学习力生成支持体系、保障体系因素的影响,个别教师职业转换不顺利,学习内驱力不足。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呈现无力或无心学习状态,想学习却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其中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缺乏乡村心理教育学习共同体与同伴学习的支持,是主要原因。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呈现被动式学习状态,自发性、自愿性不足,在不同教师培训过程假装学习、形式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来自政策号召、制度强制、外部压力和考核要求的教师学习任务,较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与思想提升;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呈现功利性学习状态,学习动机与取向深受功利性目标导向、学习结果的左右,学习发生和行为多围绕职称评定、绩效提升、“向城性流动”等方面而开展,学习内容多围绕指向性的阅读、刷题、赛教活动。

三、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改善与提升路径

(一)加强思想与理论教育服务供给

面对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理想缺失、躺平、浑水摸鱼等不正之风,需要在思想纠正、文化塑造、理论学习三个维度下功夫,营造勇担当、守使命的职业氛围。一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外出学习、微信公众号推送、主题例会、在线学习、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微视频传播、专家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习与中小学思政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理论等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成果,促使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准确把握优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进一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激发在攻坚克难中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二要坚持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先进个人、党的百年成果、国防教育的学习活动,组织诸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等认知性社会实践活动,诸如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新媒体普及、乡村基层开展心理健康水平走访调研等工具性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思想浸润和实践过程中,强化自我的效能感,肩当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三要推进新时代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文化建设。从理念、制度、环境、行为等层面的文化建设入手,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标语、誓词、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歌曲,为他们搭建课题申请、技能竞赛、目标测评、典型宣传等平台,构筑爱岗敬业、向上进取、崇尚实干的精神文化高地,促使他们将重心放在专心、守职、尽责上。

(二)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培训是教师提升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关键途径。所以, 需要健全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研究组织,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座谈交流、听课评课、设立教研项目、研磨课例录像、校际交流等活动,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需要加大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掌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供给有差异性、有针对性、有灵活性、有选择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并通过网络学习、体验培训、导师培训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相关教育培训,让他们学会有用的、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需要重视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各类书刊、学术资源、信息设备、教研空间的投入力度,组织关于知识竞赛、心理健康短视频制作、读书报告、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建设等活动,建设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创造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

(三)发挥高效灵活的制度效能

幸福感是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有利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升职业获得感与荣辱感,无怨无悔扎根农村。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物质待遇,完善教学工作绩效考核,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绪劳动,将评优评先、绩效薪酬奖励、教师住房、职称评定等激励措施向能力突出、成果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倾斜;需要分类推进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不断完善发展性考核评价标准;针对安居、乐业、乐教的目标,勤调研、勤走访、察师情、纾师困,加强对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才的关怀和服务,强化职业生涯开发,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体现方式,注重加强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表彰;借助教师运动会、校本研修、校园文艺活动、学术沙龙、教师发展中心等集体活动,强化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往互动和情感联结,营造平等、公平、和谐的教师人际关系氛围;需要改进教师队伍治理,优化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聘用机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扩充教师队伍数量,进行适当的减负。

(四)建设良好的教师学习力生态系统

面对新一轮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时代乡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新问题,学习力的生成与提升,自然成为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克服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路径。所以,应当对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绪进行疏导,从助力、保障减负三个方向着手,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其中在助力层面,引入学习共同体理念,以专业群建设为牵引,聚焦于线上学习、同伴学习、校际学习三个基本方向,以文化、机制、技术建构群体合作学习模式,发展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展专业群与学习资源分享群,实现抱团式成长。在保障层面,落实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突出学习计划、资源建设、物质激励、成果验收、教育产品等服务供给,增加其积极的学习意愿;在减负层面,合理分配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政性事务工作量,减少不必要、作用小、效果差的教育教学管理、考核、学习培训活动,解决个体精力有限问题,缓解自主学习与外部主控强力推动学习的矛盾和冲突。

四、结语

面对当前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职业使命感薄弱、教学胜任力不强、工作幸福感偏差、教师学习力不足等问题,应当通过加强思想与理论教育服务供给、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发挥高效灵活的制度效能、建设良好的教师学习力生态系统等措施,助力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阿潭,徐波玲.我国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36-37.

[2]桑有.新时代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突围策略[J].教育界,2022(14):101-103.

[3]李婷婷.“服务为主”理论导向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转变[J].中小学校长,2022(05):23-26.

[4]徐梦.向内激活 向外创造: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1):69-72.

作者简介

杜继锋(1981- )男,汉族,湖北潜江人,硕士,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学前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