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探究创新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杨瑛
  
卷宗
2022年15期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扶轮小学

摘要:在自然学科还未进行明确划分的学段,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思维构建、科学精神引导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能磨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基于此,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合作学习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项目基金: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14521ZD28,基于探究创新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优势

1.1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实践运用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具有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讨论等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能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参与科学知识的形成推导与探究,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2有助于数学课程改革进程的推动

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处于课程改革的前沿,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改革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不仅为今后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实现了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2当前小学科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合作效率不高

小学生自律能力不强,有时教师虽然给出学生一个探究主题。但在合作中,学生的专注力未得到集中,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无论合作结果怎样,教师都能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显现一定的随意性,并不十分重视合作效率与合作质量。这导致有许多小组在合作过程中渐渐偏离原本的主题,小组合作变成了聊天。此外,还有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对时间的分配不合理,要么是简化操作步骤,提前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要么就是拖延纠结,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未达成共识,在汇报时敷衍了事。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在当前的科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存在着合作效率不高的现象。

2.2教师定位不当

合作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学生的自律意识以及解决问题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小学阶段,教师的合理引导十分必要。虽然当前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备受教师青睐的教学手段,但“在学生开展合作时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决定课堂实效的核心问题似乎并未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合作中,不少教师都有着定位不当的问题。一些科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时,选择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就放任学生、不管不顾。

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性探索

3.1明确设计、积极引导,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其活动进行有效开展时,需要经历一定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设计及开展的科学、顺利与否会对学习活动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科学地进行合作学习过程的设计,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以此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3.2坚持科学培育导向制定教学目标

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深化,具体到任何一个学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均是重中之重,小学科学教学亦然。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科学教学,即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实践意义显著而深远。为此,教师应首先从观念层面深化自身对合作学习模式重要性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渗透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去。首先,应透彻分析教材的内容编排,不同模块的内容往往对应着学生不同的培育,有的是理论知识的教育,有的则是实践技巧的阐述,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目标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其次,教学目标制定需根植学生科学基础素养,先期备课阶段,就应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防止脱离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现。

3.3提高分组合理性

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在实施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分组,只有提高分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才能为之后合作学习活动实施打好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分组较为随意,注重的只是形式,很少考虑各个小组划分是否合理,这往往会导致合作学习效率较低,使合作学习目标与价值无法有效实现。以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分组的时候大多使用“填鸭法”,具体而言就是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与讨论,这种合作学习是流于表面的合作,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合作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先确保分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分组之前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性格,然后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包含不同能力的学生,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碰撞以及互动交流效果,真正有效提升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效。

3.4确保组内分工合理性

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要想顺利推进,教师在实践期间还需要保证组内分工的合理性,毕竟只有做好这一项工作才能真正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良好保证。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任务实践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潜能,同时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一同与小组同伴进行互动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形成有效理解和认知,从而真正优化合作学习实施效果。纵观传统科学教学课堂,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大多是单纯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引导,导致此教学形式流于表面,很多学生在小组内无法发挥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不仅无法提升科学教学效果,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参与度。

3.5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课改下的教学中,特别强调要改变学习中单一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也是集中于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顾椿华.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114-115.

[2]史锦.小学英语教育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J].校园英语,2021(52):170-17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