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马庆楠
  
卷宗
2022年15期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摘要:主体性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直所倡导的理论原则,这一原则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固然一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它所倡导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的单一的思维模式也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矛盾冲突的逐渐加深,不利于我们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思想政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范式,它所倡导的是“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媒介)-主体(受教育者)”,这种双向性的互动模式为我们解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矛盾提供了可能。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伴随着“主体性”的“崛起”,教育活动的双方都试图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结果导致两者的矛盾逐步加深,从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随着“主体性的黄昏”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主体性原则的转向。“主体间性”原则作为一个新的范式此时被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在实践教育中开始发挥其关键作用。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对主体性研究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想认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我们首先必须对“主体”进行解读,“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有“主体”就必然有对象性的“客体”,从主体到客体存在着一种单向性的认识论模式。即“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这种教育方式即“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体间性”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单向度的理解方式,但绝不是对主体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主体性哲学的“扬弃”,即“主体间性”抽去了主体性哲学中“主体”围绕“客体”转的单一层面,但又不是一种抽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以主体共有的客体世界为前提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时间较晚,但是一经引进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既然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过来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就既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全部否定,也不是全部肯定,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是一种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和超越[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它强调的是“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媒介)-主体(受教育者)”,这样一种方法论模式充分凸显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地位。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领域传统的范式,这种传统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教育模式使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的困惑。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容易产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的教育又很容易使我们的教育者产生自满的情绪,从而很难摆脱教育者灌输式的说教模式,教育者凭借其积累的知识经验的优势在教育活动中长期占据教育的唯一的主导的地位,而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者的地位,这种单向性的教育模式往往会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学习,进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加之灌输式说教的理论枯燥泛味,很难从心理上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无法满足个体主体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兴趣不高,更加不能使受教育者主动践行教育活动。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主体性随着人对自然改造的步伐加快也变得日益张扬,许多突发性的矛盾和冲突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这对我们有关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把自己看成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绝对主体,个人主体意识的膨胀,使得人类为了追求个人私欲,不断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另外一方面,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在社会中的“扩散”,先发展后治理“、”人定胜天“、”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在社会中泛滥,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人的主体性在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中不断被扭曲,主体意识不断地膨胀,对己对人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单一维度的教育模式,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个性不断膨胀的当今社会大背景下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如果我们目前仍然倡导这一理论原则不仅会显得我们的研究理论滞后,而且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渡是我们思政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场革命”[2]。主体间性体现的是一种交互主体性,体现形式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关系,特征上是主体与主体的沟通、协同。[3]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交往过程中主体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交互主体性消除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维度理解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质的飞跃,并对我们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能够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地位以及教育方式,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始终高高在上的传统思维定势必须予以改变,教育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受教育者同等地位,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形成自主的、正确的自我判定。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采取实践引导的方式,带领受教育者亲身实践某个理论知识,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明白道理,学到知识。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实践的理论是受教育者真正能够接受的理论。只有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对具体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境遇的追问,主体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的主体性也只有在生活世界中实现,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得到确证。

其次,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从属于“主体”的“客体”,受教育者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目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境中,大多受教育者仍然把自己放在从属性的地位,存在着主体性严重缺乏的现象,过于依赖外物。主要的表现在:一方面,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和对书本的依赖,即迷信教育者的权威,甘愿成为被教育、被改造的客体;另一方面,对教育者所教的内容全盘接受,绝对服从,迷信书本,牢记书本,以应付考试。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广大受教育者一定要及时的警醒,在受教育活动中在跟随教育者步伐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主体应该具有的自我创造性和自主性,敢于怀疑、敢于提问。

最后,对于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主体能力提高而言,主体间性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提倡,能更好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在现代性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下、在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不仅能保持在我的本性,而且能够主动提高主体的认知能力。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以促使身心不断得到发展的能力。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各种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也在中国社会传播开来,冲击着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国人面临着政治信仰、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巨大考验,因而,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主体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选择辨别能力尤为重要。教育者要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保证清醒的头脑,懂得接受和传授正确的有利的信息;受教育者要能够在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下辨别各种良莠不齐、伪善的信息。

我们提倡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强调我们受教育者必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善于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即开发受教育者能够善于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获取最新的理论知识,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善于从庞大的信息流中获取有用信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自身成才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能力;善于探求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善于调节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协调能力。这就需要把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能力相结合,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参考文献

[1]左益,王东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56-58.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阳桂兰.从行动到对话:走向主体间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4):38-39.

作者简介:马庆楠(1989-)女,河南鹤壁人,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