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一校一品”的珠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以珠海市P小学为例
摘要:五育并举是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长期实践中,劳动教育是“五育”当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如何克服目前珠海市乃至全国中小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难题,提高孩子们的劳动素养和技能需要结合不同劳动环境下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进行合理设计,理性分析各学校所在区域所处的劳动环境,由政府主导,整合当地优势社会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共同促进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养成,本文以珠海市金湾区的P小学为例,试图摸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路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一校一品;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课题项目:课题珠海市2021-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珠海市中小学生劳动研学课程设计研究——以农业农耕主题为例;课题编号:2021YBA051。
勤劳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世界名片,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必备品质,随着我国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用勤劳的双手去实现,党和政府从来就没有将劳动放在“五育”的次要位置,相反,随着社会“重智轻劳”现象的不断产生,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将普罗大众的视线聚焦到了劳动教育上,我国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单位都积极响应,一时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制度文件密集出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方向选择,但劳动教育课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珠海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国的首批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有着敢想敢做,先试先行的动力基因,2020年珠海市启动了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学校选拔,2021年发布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制定的指导意见》、《珠海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暑假劳动教育的通知》,并将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珠海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要求每个基地至少要与学校驻地周边地区8所中小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各项措施实施以来,给珠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各学校纷纷探索适合自身的劳动教育路线,然而在推进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问题,本文以金湾区P小学为例,分析其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尝试给出具体解决方案。
一、P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P小学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建校历史悠久,办学特色显著,学校成果丰硕,在劳动教育方面,获得过“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称号,在劳动教育方面有着较好的创新和示范作用,该校的劳动教育特点涵盖了校园,家庭,社会三个场景,在校园中主要以知识竞赛,活动竞技的方式进行;家庭方面,倡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劳动习惯;围绕社会生活,学校时常开展延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外劳动生活,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学校目前也在着手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工作。
二、P小学劳动教育遇到的问题
P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的各项成绩有目共睹,且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然而从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有利的劳动条件
从P小学的目前的劳动条件来看,学校不具备足够所有班级利用的农作物种植条件,劳动通常只针对打扫校园,做家务等日常劳动事项展开,虽能对学生的劳动观养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于开阔学生眼界,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还有一定差距。劳动条件的匮乏使学生对劳动感到枯燥乏味,在劳动的意义上理解得就不那么深刻,甚至有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劳动条件对于“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是不利的,亟需得到解决。
2. 缺乏系统性的课程设计
从P小学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校劳动教育主要通过知识竞赛,活动竞技的方式进行,对于基本劳动技能的传授还存在短板,老师们虽想方设法主动探索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但学校缺乏相应的劳动环境来保障学生们的劳动条件,只能通过周末或部分寒暑假等时间开展相对系统的劳动教育,从课程上看,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致使部分劳动教育内容是碎片化的,缺乏规划的,这不利于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更不利于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劳动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劳动,缺乏专业的劳动指导老师。
3.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50名P小学学生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劳动的热情较高,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班级劳动,能够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劳动的质量上还有欠缺,其中18%的学生在错误的使用工具后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和纠正,18%的学生认为劳动是无趣的事,26%的学生认为劳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大,12%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只是在取悦周围的人,从比例来看,以上产生负反馈的比例虽不大,但这些想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劳动过程缺乏指导,劳动结果得不到肯定是产生这些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基于“一校一品”思路下的P小学劳动教育难题破解建议
以上问题是P小学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也是多所学校面临的共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学校的劳动教育效果将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调研组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得到一些启示:
1. 更加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从P小学目前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来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主要由P小学目前的劳动教育条件开发不够造成,通过对该校周边劳动环境的调查,该小学附近有大量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和农场农庄,针对其中的11个80亩以上的农场的调查显示,其中6个农场有意愿参与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这些农场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农作物的品种上主要以草莓,火龙果,葡萄,番茄,香蕉等为主,其中草莓和火龙果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这些农业资源对于附近的P小学来说是宝贵的资源,然而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合。一是资金和政策的配套,农场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天然和真实的劳动环境,这也会增加农场负担,尤其是缺乏劳动经验的学生的低质量劳动不但不利于农作物增产,反而会给农场带来一定损失,这需要学校单独拨付经费来补偿并为农场提供合理的报酬。二是,农场虽能提供劳动场地和基本的劳动资料,但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虽然能很好地种地,但对于教育科学了解不够,他们可以对学生的劳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作用相对有限。因此,学校或是农场还需要培养一批同时具有劳作经验和劳动理论的劳动研学导师,在师资和场地同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劳动品格,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养成的作用。
2.系统的课程设计
从被访谈的11个农业单位来看,只有1家已经具备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事实上他们已经承接过部分中小学生的劳动研学活动,也培养了自己的兼职指导人员,还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也仅仅以农作物的采摘为主,学生能够在过程中领会到收获的喜悦。这对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养成能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学生不但要懂得收获时的快乐,更需要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草莓采摘工作太单一,不能针对不同学龄学生设计同样的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同,对劳动的感知和接受的程度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只适合从事简单的劳动,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复杂劳动工具的使用,这一点该农场还未做到。其他的农场农庄接待学生劳动教育的条件比之不及,还需要与学校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3.逐步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
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需要到现场出出汗,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逐步领会,以P小学所在的地域为例,要树立学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的品格就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的劳动任务,该地区的农场主要以草莓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如果将草莓的种植作为P小学劳动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可以按照两条主线来对该项目进行分解,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可以将草莓的种植分为育苗、定植,除草等11个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可以作为草莓种植项目的子项目分配到P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再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将11个教学子项目分配到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不同学龄段。
低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建议使用容易导致受伤的劳动工具,不建议操作较为复杂的子项目,在除草,去枯叶和采摘过程中可以学习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但在使用小剪刀进行草莓采摘时,必须有专人保证操作安全,通过对除草、去枯叶、采摘等子项目的参与,教会学生分辨植株与杂草,分辨枯叶,能区分草莓成熟度,工具使用上,学会使用浇水壶,小剪刀和小背篓,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引导孩子们体会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这是在学校学不到的,也是P小学打造“一校一品”劳动教育课程的亮点之一。
中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且在低年级时已经掌握了除草、去枯叶以及草莓采摘的技巧,在针对中年级的教学项目上需要进一步做实劳动教育,从分配的任务来看,可以将育苗、定植以及匍匐茎摘除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但不需要使用锄头等专业工具,体力上并不会有大量消耗,需要学生耐心、细心、专心的操作来达成最终的效果,通过导师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教学,学生将学会使用小铲子、小剪刀、小桶等劳动工具,能够从大量的草莓幼苗中筛选出优质壮苗,能够将优质壮苗移植到合适的地方,通过这一系列专业、复杂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农业和农民的理解,体会农民种植粮食果蔬的艰辛,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分配到掐花、松土以及固定地膜等工作,在掌握了中低年级的草莓种植知识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原理,不但要学会掐花,还要理解为什么要掐花,不但要学会铺地膜,还要懂得为什么要铺地膜,通过这些子项目的学习,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基本的农业技能,学会使用锄头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更重要的是,在掐花、松土,特别是固定地膜的过程中领会到团队分工协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
将以上信息归类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简明图表:
以上设计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当根据学校、学生和农场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P小学而言,其劳动教育课程如果能够在从前的基础上加入系统设计的课程,其劳动教育效果应该能够有所提升,要建立“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课堂,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有利的劳动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优势,联合社会力量,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逐步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们的优秀品质。这一点,无论对P小学,还是其他中小学都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马玉波.金湾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J].中小学教育,2021.7.
[2]牟作林.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践探索——以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为例[J].甘肃教育,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