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刘银银
  
东方医学与健康
2022年4期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13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患者护理中,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护理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将我院小儿肺炎患者70例纳入此次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成两组,每组35例,入选时间均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研究组进行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上述措施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评估早期预警评分的有效性。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有意义(P<0.05);血气指标状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差异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气促、哮鸣音等症状改善时间短于研究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可行性较高,对患儿血气指标状况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抑制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推广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小儿肺炎;早期预警评分;护理;不良事件

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较高,是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的急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及进步,约10%的肺炎患儿可发展为重症肺炎,患儿发病后病情复杂,易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呈进行性进展[1]。有研究认为,重症肺炎并发并发症患儿治疗时间较长、难度较大、治愈率较低,对患儿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产生严重威胁[2]。早期发现并干预对促进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护理全过程,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使护理记录书写格式多种多样,难以统一。在写作内容上存在各种缺陷,粗心的观察患儿的病情,不能客观地描述患儿病情动态变化。本研究以小儿肺炎患者70例为例,采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客观、具体地描述小儿肺炎病情、护理措施和效果评价,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儿护理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以70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1.89±0.23)岁;病程1-5d,平均(3.23±0.15)d。对照组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88±0.20)岁;病程1-6d,平均(3.27±0.18)d。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分析。

纳入标准:入选患儿均确诊肺炎;70例患儿及家属对相关研究内容保持知情态度;临床资料完整;均自愿配合。

排除标准:重大疾病史、过敏史;先天性疾病;严重肝、肾、骨髓等脏器病变者;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者;中途退出研究;依从性差;严重肝、肾、骨髓等脏器病变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实施方案为:对患儿实际病情进行分析,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患儿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监测,出现异常状况后给予及时处理。注意用药观察、体位护理、体温及口腔护理。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告知相关的预防措施,提升患儿及其家属认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预测护理小组:定期组织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业务培训,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对患儿实际病情进行分析,随后根据预警评分制定护理干预流程,实现护理的针对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②早期预警评分的实施:动态评估患儿循环、呼吸、意识状态。根据评价内容设置三个分值作为预警值,根据实际评分结果,密切关注孩子的呼吸速率,对于得分接近三个分数立即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保持平稳的呼吸,给氧疗法有效。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心肺衰竭的发生率。密切观察患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5%以上)及血压,继续给予低流量吸氧,结合患儿实际状况,调整氧浓度。注意保暖,观察患儿肢体循环,促进外周循环改善。及时评估患儿的心理行为,准备应急救援药品和设备,及时处理患儿咳痰、惊厥、发热、咳嗽等症状。给予鸟巢关爱、抚摸和安慰,做好安全护理工作,满足患儿的安全感需求。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血气指标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PaCO2、PaO2;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时间,评估指标为气促、哮鸣音;分析两组不良事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意外拔管、压疮、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PaCO2、PaO2、气促及哮鸣音等症状改善时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χ2检验,以上分别以±s、例(%)形式表现,以P值为评估标准,当P<0.05时,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差异分析

护理前,两组各指标数据差异小,对比分析无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PaCO2高于研究组,PaO2低于研究组,统计学差异大,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差异对比

对照组各时间指标均长于研究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数据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具有病情重、进展快、起病急的特点,在婴儿中最常见[3]。患儿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障碍、气喘、呼吸困难、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障碍等[4]。延缓患儿生长发育的同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患儿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等均产生严重威胁。据报道,在急诊室分流过程中,患儿(1%)决定回家观察是不恰当的,25%的患儿因短期快速诊疗而决定入院是错误的。因此,如何评估儿童在急诊室的状况,做出最合适的治疗,是儿科诊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5]。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主要从心血管、呼吸、行为意识等方面快速评估患儿病情,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针对性护理。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用于早期患儿病情观察,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便临床医生作出诊断和治疗决定,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的评估指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PaCO2、PaO2等血气指标状况显著改善,气促、哮鸣音等症状改善时间较低。由此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对不良事件的抑制具有积极意义。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实施,可以帮助临床对患儿实际病情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结合实际评分结果进行分组,为患儿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进而加快患儿出院速度。

综上所述,早期预警评分通过给予密切监测、高度关注、精心护理,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关注儿童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减少并发症,实现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玲琴,黄杨,王倩梅,等.血清肌钙蛋白Ⅰ、炎性因子及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21,26(11):1655-1658.

[2]尚建建,张诗雅,吴亚贤.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6):149-150.

[3]梁秀琼,蔡楚云,林洁婷,等.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5):905-907.

[4]陈宝英,梁惠冰,周玲,等.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儿童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4):110-111.

[5]张燕.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干预对持续肺动脉高压呼吸机辅助治疗新生儿NICU住院时间及VAP风险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6):68-7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