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澎
  
东方医学与健康
2022年6期
四川省乐至良安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良安 6415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席卷全球,也成为当前常态化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传播性以及可控性难度较大等特点,对国内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全新挑战,医务工作者作为对抗疫情的中坚力量,随着工作负担的加剧,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也成为影响医务工作者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除了一线重点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以外,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也面临着心理压力问题。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发展的背景上出发,对医务工作者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调整情绪状态、更好开展抗议工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

引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强传染性与强变异性等特点,使得当前的抗疫工作难度较大。国内省市、乡镇、村的抗疫工作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多种特性影响下,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进而引发心理层面的相关问题,如焦虑、抑郁与过度恐慌等,不仅影响医务工作者的抗疫工作质量,也影响医务工作者自身的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防护、心理免疫力需在当前的抗疫工作中引起重视。WHO对健康的定义为:身体无疾病、无不适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态度可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自信心与效率,这对国内的抗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现状

新冠肺炎自爆发以来,WHO在2020年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不仅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其自身活跃的变异性也使得防疫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对给国内居民造成影响来自多方面,不仅对居民收入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也时刻影响民众的生命安全。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医务工作者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在长期身心压力、精神压力的影响下,不仅影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也对医务工作者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

现阶段,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跨省市、跨地区支援抗疫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潜伏性、爆发性、突变性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这也导致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抗疫工作强度过大。其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上看,加剧抗疫人员心理压力的因素还来自社会认同、家庭因素以及自身的健康焦虑等因素,部分抗疫医务工作者担心病毒影响自身家庭,同时在遭受患者家庭生离死别的情感冲击下,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容易受到严重影响。

2020年国务院新闻办提出了“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及关爱医务人员的举措”,强调民众在关注疫情发展的同时,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心理和精神需求。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务工作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疑病症

疑病症通常指在无具体医学依据的情况下,受检者认为自身符合某种疾病特征,属于一种精神病理状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能够接触的患者增多,从职业暴露风险的角度上看,医务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也几何性增加,部分医务工作者在抗议工作中会出于家庭因素,担忧自身是否携带病毒,是否会传染给家庭成员或者亲戚好友。在该种精神状态下,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应激较为敏感脆弱,当身体状态出现不适时,会出现精神惶恐、过度紧张不安的情况。

(二)焦虑与恐慌

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虽然具备一定医学知识与常识,但在面对疾病时也会与常人无异。从社会生活的影响因素上看,部分医务工作者出于家庭因素的考虑,会担心自身工作对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的健康造成威胁,进而出现内心焦虑和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此外,部分医务工作者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过度悲观,导致在当前的抗疫工作中存在恐慌、消极、焦虑等情况。

(三)愤怒与强迫症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产生愤怒的情绪属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部分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在抗疫工作中,对卫生院的医疗设施与卫生环境等抱有悲观情绪,难以从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进而对疫情的暴发、蔓延产生愤怒情绪。强迫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症状,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自我防护工作中,由于受到疫情感染风险、疫情患病危险性与后遗症等信息影响,导致出现反复洗手、过度清洁与消毒等行为。

(四)睡眠障碍和抑郁症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并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睡眠属于一种精神、心理压力疏解的重要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工作中,医务工作者的正常生活模式被打乱,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和家庭压力等,容易造成精神状态的高度紧张,并且在心理状态上也容易产生消极、悲观、胆怯等问题。部分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因工作压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等因素影响,导致自身的睡眠质量较差,如睡眠时间短、节律混乱与多梦。

(五)认知与行为问题

在不同应激因素的影响下,人体循环系统会将心脏和肌肉等器官的血液养分比例增加,同时降低对大脑的养分供给,进而引发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下降。此外,该种情况也会导致人体出现精神过度敏感的情况。部分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对接受核酸检测人员的咳嗽、流涕与是否戴口罩等行为较为敏感,容易与之发生冲突。从卫生院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管理工作上看,部分居民对疫情传播不够重视,在接受核酸检测时轻视管控秩序,该种行为一方面会导致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也容易影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情绪。此外,在其他行为问题上,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家庭的依赖性会加强,在应对疫情传播与抗疫工作压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囤积物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过度囤积消毒用品和食物,通过吸烟饮酒的方式释放工作压力。[2]

(六)情绪相关的身体不适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工作中,部分卫生院医务工作者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而诱发身体不适的原因较多,如心理压力、精神压力以及生理原因等。较为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有头晕、头胀、疲惫、食欲缺乏以及月经紊乱等。在多种身体不适状况的影响下,容易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医务工作者产生“已经感染上新冠肺炎”的错误认知。身体不适症状而产生的精神冲击与心理压力,容易影响医务工作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

三、应对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的对策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本文建议从日常管理与医疗流程等方面着手,为卫生院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一)管理改进

针对当前卫生院抗疫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的开展现状,政府部门与卫生院机构应做好全面、及时的新冠肺炎疫情宣传工作,通过线上与线下媒体宣传的方式降低居民恐慌,并开通基本生活保障、生命救助通道。其次,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防护支持,完善抗疫工作的相关流程,并设置心理支持服务。在具体的管理改进工作上,可针对卫生院急诊/ICU的医务工作者,对其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缩短,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轮班与排班采取灵活安排机制。其次,针对闭环管理与长期住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家庭需求,鼓励这一部分医务工作者在抗疫工作之余,与家庭成员进行视频联系,通过该种方式获取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年轻医务工作者,可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使这一部分年轻医务工作者可以获取技术层面上的安全感。此外,卫生院还可通过日常交流与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医务工作者的心理信息,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及时调整这一部分医务工作者的负面情绪与消极心理。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的奋斗目标与温馨的工作环境也可以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精神、心理层面上的稳定帮助,卫生院也需着手于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作,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稳定、温馨的工作环境氛围,降低消极心理、紧张精神状态出现的频率。[3]

(二)增强心理和社会支持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区域管控和静态管控等措施逐渐成为管控疫情传播的常用手段。在独立环境中,人的精神状态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恐慌等问题。研究表明,在和睦的亲朋环境中,人的情绪可以得到较好调节。在乡镇的疫情管控工作中,卫生院应针对医务工作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一方面改善工作环境的氛围与人际网络,另一方面加强部门与上下级的联系,通过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方式,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和睦、温馨、情感交互的工作环境,由此为医务工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宣泄提供“出口”。心理救助属于院外、现场医疗急救的一种措施,在卫生院的疫情管控工作中,领导部门可成立专业心理卫生服务部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服务、情感呵护与职业认同。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卫生院可开通亲属通道,在加强医务工作者与家庭成员联系的基础上,调节其工作心理与精神状态。[4]

(三)增强医务工作者心理承受能力

在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多样性影响,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分析医务工作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在抗疫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涉及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即社会保障因素、教育因素、职业认同因素与性格因素等。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一般与年龄、知识水平与人生阅历等因素相关,卫生院医务工作者的年龄跨度、家庭因素与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这也导致在抗疫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具有多样性。针对该种情况,卫生院应充分考虑医务工作者的家庭因素、年龄因素、知识水平以及心理精神状态等。在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方法上,卫生院方面应做好技能培训、知识宣传与安全保障等工作,通过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疫情管控体系,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实质上的安全保障。对于医务工作者的多种心理需求,卫生院方面也应拓宽社会网络渠道,通过该种方式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有效沟通、交流措施。此外,卫生院还应针对抗疫工作的需要,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使其进一步提高对新冠肺炎疫情管控的认知,以此降低认知不够全面的心里不安感。[5]

(四)加强睡眠与情绪管理

睡眠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变性、传染性和隐蔽性增强,导致疫情管控工作的难度提高以及工作量的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医务工作者的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往往需要结合抗疫工作的实际需要压缩睡眠时间。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存在夜班连续、工作强度高与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卫生院在医务人员的睡眠时间管理工作上,应针对工作持续时间、轮班、连班等进行灵活调整,保障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睡眠质量。

对于存在失眠与睡眠质量差的医务工作者,可在调整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运动训练、注意力分散、放松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模式,帮助医务工作者恢复睡眠质量;对于睡眠困难的医务工作者,卫生院可适当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如提供镇静安眠药或抗抑郁药。在使用药物治疗改善医务工作者睡眠质量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药量与治疗周期,避免药物对医务工作者的精神状态造成消极影响与依赖性。

其次,在医务工作者的情绪调节工作中,卫生院可采取运动、读书、听音乐等治疗方法,转移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力并调节其心理状态。对于存在心理抑郁与精神过度焦虑的医务工作者,卫生院方面还应规范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避免医务工作者对相关药物产生依赖性。

结语:综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发展背景,卫生院在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实际的抗疫工作需求,灵活调整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确保工作人员的正常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针对目前的抗疫工作需求和医务工作者的情感、心理需求,卫生院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还应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其次,对于存在心理压力与精神焦虑的医务工作人员,卫生院还应针对工作环境与沟通环境,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温馨、和睦、情感宣泄的空间。此外,卫生院还需立足于整个服务框架,对医疗服务流程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针对疫情发展的要求,卫生院需科学制定工作制度,及时处理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季建林,耿瑞杰.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22,29(03):307-311.

[2]许莉,苟波,孔维兴.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师生生活方式、卫生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质与健康分会).,2022:343-345.

[3]杨幸,林宇琦,雍挺俊,李美华.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市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04):222-225.

[4]徐略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心理健康影响深远[J].高中生之友,2021(23):44.

[5]邵晓燕,刘翠玉,张建林.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J].中国海事,2021(08):36-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