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
摘 要: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对孩子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下的家庭观念中,父亲参与教育的角色意识远远比不上母亲,从而导致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现象日益严峻。因此,找出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原因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无论是对子女的身心成长,还是对家庭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父亲角色;原因;影响
一、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现象
某项研究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有日益缩短的趋向。研究涉及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德国、日本与中国香港的父亲每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平均为:11分钟、9分钟和6分钟。这是个令人担忧的数据,它预示着父亲缺席家庭教育正成为普遍现象。那么,父亲缺席家庭教育会有什么后果?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断言:“缺乏母爱的是有缺陷的儿童,失去母爱会使孩子心理发展受到障碍。没有父亲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发展,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在中国文化中,用阴阳平衡来解释这个问题。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对一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某个方面,教育力的平衡被打破,孩子成长也会跟着失衡。然而,当下的家庭教育,似乎已经游离开传承数千年的教育规训:“子不教父之过”。在古代,母亲的角色主要是养,教育的权力和责任基本上是男性专属。抛开女权主义视角的干扰,母养父教有其自在的合理性。母亲的陪伴和父亲的引导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衣食住行的养到如何做人的教都压在母亲身上。很多母亲在疲惫不堪之余也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她们倾尽全力,但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性格不完善、情绪管理出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智商的发育都可能受到影响。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笔者能感受到生活中很多家长的困惑,因此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父亲的教育对孩子性别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男性和女性天生就有着性格差异,男性偏理性、喜欢冒险、更积极外向,女性则偏感性、喜欢安稳、偏保守。不过在现代社会这种性格差异在孩子身上越来越模糊。对于这种倾向学界有很多解释,其中一种研究是从父亲角色缺失角度展开的。“据研究,如果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并且没有一个类似于父亲的固定形象作为‘楷模’,就会使他们在性别角色表现中倾向于女性化,缺乏男性行为品质和角色认同感,变得软弱而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对于女孩来讲,父亲那些带有力量感的男性风格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不仅为她们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自信、勇敢、开朗等优良品质,提高了其性别角色双性化的水平,她们还会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可见,家庭是人性别角色形成和固化的最重要场所,或是忙,或是责任感不强,甚或因为单亲天然缺失,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家庭教育中缺席了,这种对孩子性别认知的负面影响经常要在比较大的时候才能观察出来,而这时往往过了孩子性别认知的最佳干预时机。
(二)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其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时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超过多子女家庭,其中也包括孩子的性格及道德品质。这方面的形成机理,古人用“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来解释,现代西方教育理论则表述为“家长的自我投射”。也就是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们性格等的养成映射了父母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等。如果父亲的阳刚和母亲的阴柔在一个家庭中保持平衡,一般孩子的性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不幸的是,现代家庭中,父亲的教育角色因为各种原因弱化了,母亲角色和影响被强化,孩子性格成长容易引向偏差。比如对于孩子摔倒这件事,母亲可能会大惊失色,赶紧扶起来,并嘱咐孩子要注意,甚至抓着孩子不让他再摔倒。如果是父亲的话,可能会毫不在意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后者给了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尝试,并且自我管理,而不是畏手畏脚。
(三)父亲的教育对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有哲学家曾精辟地指出:“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总体来说,男性女性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于生活的兴趣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能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对孩子教育的侧重上。上面引文中提到的五个世界恰恰是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而一个耐心的父亲会成为孩子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母亲的关注点可能会更愿意集中在衣食住行等细腻温情的关心方面。
三、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原因分析
父亲缺席家庭教育是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有学者专门提出生物学因素是主因,也就是母性本能决定其在育儿方面会付出更多。还有素质归因说,认为男性缺乏教养孩子需要的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种种探讨都有其道理,但笔者认为,社会性因素才是主因。
(一)工作与陪伴孩子的时间难以协调
社会进程的加快催促着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分别往前赶,甚至有些人拼命向前都不明白前方的目标是什么,自己追寻的目的地何在,无论在工作状态或者在家庭状态中都感到巨大压力。而父亲习惯上被界定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家庭的住房、日常的生活开支、还是子女教育费用的来源似乎都需要父亲这一角色去承担。即便是利用节假日参与一些亲子活动,但由于缺乏日常的沟通,也使得父亲与子女的间隙变得很大,以至于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对于父亲来说,对待子女的教育显得有心无力。有时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甚至把工作中带来的消极情绪传给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传统观念影响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父系社会中父亲一直扮演男主外的角色,父亲只是家庭中一个标志符号,只要提供家庭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就算是履行了重要的家庭职能。一些父亲存在着错误的思想意识,体会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的关键作用,很多家庭集体活动的开展、家庭聚餐等也表现出只是人在场的态度。有些人初为人父,可能他本身小时候接受的就是来自传统的儒家形式的教育,某些事情上的做法更是受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就往往影响到他们下一代的成长。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在农业社会里,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条,也有重土安迁的思想,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的完整性和亲密性。父亲工作场所往往离家庭不远,尤其是农业家庭,孩子可以和父亲共同劳作,近距离感受、交流与沟通,教育就在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工业社会则不同,工作场所往往离家很远而且是封闭的,孩子不仅在物理距离与父亲隔离,心理与情感上的距离也随之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的加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看到去城市务工的绝佳优势,于是很多农村的男性就会选择离开家庭一年半载去城里打拼,由于长时间在外地工作,经常都是白天连着黑夜一起干,这种不规范的工作性质使他们根本不存在节假日,更不用说是请假回家探亲了。这会在大多数偏远地区留下很多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情况好点的还会有母亲陪在身边。父亲角色在这些儿童中的记忆力几乎是没什么存在的印象,更不用说在家庭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过年回到家也只是给予简单的物质补偿,他们之间的交流只是简单的关爱与寒暄。在大城市里,那些担着父亲角色的人也同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生活作息不规律,忙于事业应酬也会加剧,父亲也可能只是晚上才可以到床前亲昵一下孩子的臉颊。
(四)缺少社会性支持
现代社会中,社会环境社会观念变化极为迅速,教育理念也相应处于变动中,对于孩子成长而言,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父母的困惑也随之大增,因此,如何教育孩子,就需要社会性支持。有研究显示,近七成的受访父亲存在教育方面的困惑,并且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知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学理论也认为,成长教育不仅有赖于家庭微观生态系统支持,社会组织、机构的宏观影响也不可忽略。需求就是利益,市场对这方面的反应非常迅速,各种早教幼教机构以及情商管理课程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都打着为家长分忧解难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旗号,但是效果多数不敢恭维。因此,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育儿指导机构,将会对推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笔者在文中描述了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并择要分析了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至于解决思路则是另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受篇幅限制不能展开,笔者将在另外的文章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J].教育科学,1998(4).
[2]李娟.儿童早期成长中父性教育缺失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导刊月刊,2013(5).
[3]李春尧注译.大学[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2012.
[4]E·弗罗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