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高原牧区就近移民搬迁中调动贫困户搬迁积极性及稳步推进搬迁的实践与探索

李万坤
  
中国地名·工程与建筑
2021年30期
新疆能源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脱贫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也是所有扶贫措施中任务最繁重、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一项工作。本文以喀拉塔什村为例,通过研究喀拉塔什村在整村易地搬迁工作中,调动贫困户主动搬迁积极性,落实扶贫措施上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从而实现贫困户稳步自愿搬迁,以期为其他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准脱贫;易地搬迁;搬迁积极性;稳步搬迁;扶贫政策

1 贫困原因及搬迁困难原因

脱贫攻坚的核心在于精准,精准分析贫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面对高原牧区整村搬迁的贫困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生活环境条件、工作方式、理念素质等都是都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同时也是影响贫困户搬迁意愿的因素[1]。

1.1 环境因素

高原牧区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包括道路、通信、电力、水利、住房、文体等远远不能满足牧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环境、基础设施制约发展。但是高原牧区村民世代在此生活,生活方式、习惯等深深刻入到他们的方方面面,虽然搬迁后环境和基础设施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正是这种突然的变化会让人害怕不适应,让贫困户产生犹豫。

1.2 工作因素

高原区域资源匮乏,基本以牧业为主,种植业结构单一,养殖业发展规模不大,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牧业养殖生产活动。一旦搬迁,将改变家庭收入方式,贫困户害怕搬迁后将没有办法融入到其它工作,从而没有了家庭收入将无法生存。

1.3 理念素质因素

教育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牧民受长年牧区生活的“井底”制约,一贯视牧为本,不愿冒险外出经营工商业,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大多宁愿清贫留守在山村,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思想、新意识、新技术。

1.4 预期因素

在2017年脱贫攻坚开始之年,没有易地扶贫搬迁相关优化政策,也未形成配套、成体系的发展模式,贫困户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保持怀疑的态度,担心政策不能长久持续,害怕搬迁后家庭收入等各个方面都不能达到预期。

2 搬迁发展阶段及重点问题解决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要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才算真正落实好这项政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这项工作分为了“搬迁动员期、搬迁过渡期、搬迁稳定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重点工作[2]。

2.1 搬迁动员期

在开始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前,基本上没有人主动自愿享受这项政策,喀拉塔什村共200户,仅17户主动报名搬迁,如何引领好村民自愿搬迁是在搬迁前期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利用村民大会、党员会议等集体会议活动集中宣讲,采取干部走访入户、帮扶干部结亲入户,一户一户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一户、一人的了解贫困原因、搬迁困难原因,制定一户一措施、一人一措施,解除搬迁群众的顾虑。二是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选择搬迁意愿强、主观能动性强、内生动力强的贫困提前搬迁,通过政策帮扶发展致富带头人,让其在生活上、收入都发生较大的进步,让其他村民看到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优越性,从而对搬迁意愿不强的村民产生影响。三是选择部分党员提前搬迁,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来带领群众。四是通过部分已搬迁人员现身说教,通过已搬迁人员亲身感受,来带动贫困户搬迁的主动性。

2.2搬迁过渡期

在经历过动员期后,贫困看到搬迁的好处、打消顾虑后,会经历一个大规模的搬迁过程,在这个搬迁的过渡期会有部分贫困户因不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或者没有合适的工作,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牲畜无法养殖,会想着返回村内继续放牧。这是搬迁过渡期内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村民返回村内会对易地搬迁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会降低脱贫的质量[3]。

针对大规模搬迁后部分村民返回村内、牲畜无法放养等问题。喀拉塔什村采取了“联牧小组”的方式。一是通过“合作社联牧”、“养殖大户联牧”、“亲友轮牧”建立联牧小组,要求每组最少10户以上。二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拆除工作,将拆除后的危房进行复绿复垦,利用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建设大型养殖圈舍。村集体经济购买彩钢房,免费供联牧小组使用,鼓励发展联牧小组。

通过“联牧小组”的方式,一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改善家庭式散养方式。二是发展了致富带头人,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三是解放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或外地劳务输出。

2.3搬迁稳定期

搬迁要稳定,增收是关键,促进增收最关键的手段就是发展产业和增加就业[4]。利用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优势,在发展产业方面,根据村民意愿喀拉塔什村采区了多元发展的方式。一是发展第一产业,根据易地搬迁点蔬菜大棚、盐碱水稻项目,发展种植业;成立“联牧小组”,发展集中传统养殖业;利用“小畜换大畜”,通过集中托管养殖,转变养殖方式。二是发展第三产业,利用社区集中居住的特点,承包商铺、饭馆、物业公司,带动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在就业方面,喀拉塔什村以培训为基础增加贫困户自生技能本来,充分把握政策增加就业岗位。一是根据贫困户意愿组织电焊、理发师、培训汽修、水暖钳工、手工地毯、中式烹调、糕点、酒店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优势。二是积极把握扶贫就业岗位,扩大内生动力,提供内地劳务输出、就近工业园岗位、护边员、护草员等公益性岗位。

3 易地搬迁成果成效

在以易地搬迁为主线,配合剩余六个脱贫路径为辅的方式下,喀拉塔什村的脱贫攻坚有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通过易地搬迁实现通硬化路面、通水、通电,通通讯网络(宽带)、通广播电视服务,有稳定集体收入、基层党组织阵地、幼儿园、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惠民超市。实现了整村搬迁安居房,适龄儿童15年义务教育全入学,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人居收入由2013年的32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6131元。村集体收入由2万元增长到10万元。贫困发生率由92%降到0%,实现整村脱贫,群众满意度达100%。

4 结语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标准最高的一批,也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脱贫成效最明显的措施。易地扶贫搬迁中的重点难点多,要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可在工作中“一刀切”,要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拓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5]。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政策,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的渠道,确保搬迁贫困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 施国庆,周君璧. 西部山区农民易地扶贫搬迁意愿的影响因素. 河海大学学报[J],2018,20(2):23-31.

[2] 骆弟倩,金廷芳.幸福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心态分析.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8(4):56-59.

[3] 彭章友.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践典型案例分析.农家科[J],2019(8):225.

[4] 闫海超.浅谈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J],2019(31):3919.

[5]赵双,李万莉.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困境与对策:一个文献综述.社会保障研究[J], 2018(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