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镇给排水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

沈亚兰
  
中国地名·工程与建筑
2021年34期
速度时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伴随经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环境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各类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废弃物数量日渐增加,环境问题也日渐危害到了人们的正常产品生活。这些情形下,又给施工供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解决好供水设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考验着施工单位。供水施工的困难在增加,工程技术人员要思考的提问也随着增加,怎样在目前条件,既保证城镇给排水质量,又能兼顾环保。

关键词:城镇给排水;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排水设计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淡水资源供给短缺和水体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中国公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在国家全方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远影响下,将绿色环保理念进一步拓展并融合于城镇及给排水工程设计领域中,可最大限度的解决城市水质供给需求,确保城市公共饮水安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和平。

1生态环境建设与给排水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的主要物质,如果我国以可持续经济发展为长期的战略目标,那么就必须维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一般要求坚持依法维护和施工、以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工程措施等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施工。

1.2给排水

给排水系统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和城市建设、施工中给排水系统的缩写,"给水"是现代水源厂从河流等地上水中抽出水在经过各种自然物理化学手段净化后供应给使用者,而"给排水"则是指经过现代城市污水处理厂,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厂生产用水后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集中进行物化技术手段的洁净处置后,再释放回大自然。

2影响给排水设计与环保的几大因素

2.1生产生活因素增添了给排水系统麻烦

我国的发展,城市面积也日渐扩大,不少园林和草坪都被楼房所代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地质量也遭到一定损害,污染之后,土壤产生了变化,涵养水的能力下降,从而造成了地面径流速率提高,同时供水系统方面也出现一定问题。除了工程开发的因素外,在日常生活用水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不少人确实也有知道需要节水,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耗费了很多水,并让水随意流动、随便放,不但导致了水资源浪费,同时也还给排水系统方面增添了困难。

2.2气候变化对给排水系统的影响

当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由于天气逐渐趋于温暖,使得很多冰河和积雪逐步消融,在一些时候中还会使得高山冰河区域下游的径流量逐渐增加,因此必然会对上述区域远期径流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第二方面则是上述区域降雨分布范围、强度以及极值都会变化,例如对于纬度较高的区域以及相对湿润的热带或灌木地区的降雨量都会明显加大,因此必然会影响上述范围内地面径流量,并且有关专业人员还预测说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时候,上述区域的地面径流量还会上升到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四十,另外,对于相对干燥、半干旱的地区降雨量也会大大减少。第三方面是极端气候以及规模巨大的雨水会频频出现,这都为城镇给排水设计增加了相当的困难。

2.3阳台和地漏设计不合理

因为城镇设计的不合理,未能严格按照实际状况进行城镇设计,结果造成大量雨水流入阳台,当雨水量过大时,甚至还会进入房间,对住户的生活条件带来了严重影。此外,在施工中地漏水封的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因为一旦在这方面的设置上出现了问题,就将会影响施工的室内条件。而现在关于地漏水封设计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具体是由于不能更好的根据城市排水系统的实际需要,同时在城镇设计的图纸上也不能标注具体参数,从而导致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缺乏精确数值的支撑,使地漏水封设置与管线内气压不一致,进而产生了负压的现象,这样一些对人身健康不利的气体就会泄漏,从而危及居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4给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

给排水管道的设计管理不合理也是现代城镇供水工程产品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在现代城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干扰要素,而这些要素间又有着很明显的相互关联关系,因此一旦设计管理得不好就会导致各类问题,所以在进行管道的工程设计与构造优化之时,不仅需要顾及到工程的根本,而且还需要对各种形式的管道加以合理排布,从而管理看起来就十分困难。目前常用的管线设计存在问题主要包含有室内空隙过小、影响和干扰。此外,给排水管道和供水管道混合工程设计的问题也同样出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用水效率或是安全性都将收到影响。在进行排水管道的设置和规范工作上,一定要严格按照我国有关技术规范来进行,按照新国标中的规定,排水管道和供水管道之间的间距不能低于零点五m,并且互相交错的距离还应当超过零点一五m,不然将会影响到用水安全。在实际实施工程中,则应该尽量把供水管道直接安装到排水管的上面,以避免在给水过程中受到污染危害。

3提高城镇给排水设计水平及改善环境问题的策略

3.1进行全民教育,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主体成分,所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做好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全体公民科学教育,以增强整个社会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而生态环保的管理工作,光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区人民的共同参加,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都需要加强环境宣教力度,以培育全体公民生态建设意识,建立好生态化都市、生态化学校、生态化社区、生态化公司等。不仅要对全国人民开展生态环保的宣讲,以强化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必须做好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人民认识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以便于在生产生活中加强自我约束力,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社会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了维护自然环境的构建工作当中。

3.2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一般城市供水管网的设计水压不超过0.4MPa,解决不了高层城镇日常生活使用水的需要,因此二次供水是在城镇给排水设计中提高日常生活使用水压力的主要举措,但这样又提高了贮水设备、给排水设施等中心环节,也增加了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第二次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有水管锈蚀、结垢处理物对水域的环境污染、防腐衬板渗出物对水域的环境污染、细菌生长对水域的环境污染、余氯等杀菌副产品对水域的空气污染、外界环境带来的第二次环境污染、还有给排水卫生管理上的因素。所以,在确定自来水系统标准时应做好多种方法的比较,减少中心环节,通过变频调压设备进行加压供应,甚至淘汰了高位水泵等,这样就可以降低对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

3.3给排水管道敷设

由于不同楼层的给排水问题,一住户去年曾在大年三十当天由于楼上厕所水管堵塞而爆管,造成大便从粪水上溢,并排入本楼使全家都无法愉快的过好新年。

所以,在给排水方案设计中对厕所采取同层给排水方式:即彻底改变过去上一级的厕所水管在下一级楼层顶设置的老方式;并提出了各层的水管必须在该楼层铺设的新准则(规范):1)将厕所做成地下沉型厕所,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老方式,将所有排水管道统一布设于地坑内,并在构造楼板上事先进行了保护管理;2)工程上尽量将排水管冒口设在楼房内阴角,有条件的尽量在厨房内设有水管口。这么设计能够让室内厕所、餐厅平面和竖向都没有明管,空间开阔、干净,将污染源―――污水隔离出来,减少因为排水管频繁通过楼板造成上下渗漏的问题。

3.4污废水处理

目前,城镇生活污废水排泄的一些区域也面临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困难,如居住小区生活污水排水管路严重阻塞,粪便污水四处横溢,恶臭物质行熏路人;楼顶雨水和室内生活污水混杂排泄;底层商店内随意设置厕所,而二层为了改造原有房屋居住功能,改为洗浴用房,并设置了排污管道,未进行城镇防水处理,粪便污水也没有通过化便器处理排放;街道诊所洗涤用水没有消毒直接污染等等。上述行为不但对民众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健康遭受影响,同时对城市环境和河水产生巨大污染。根据这些情况,实施下列预防污染政策:

一、提高环境意识,及时开展雨水、污泥分流排水整治工程。

未经依法实施雨水,或者污水分流排放整治工程的,环境保护、市政、卫生、工商等主管部门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要求给予行政处罚;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等主管部门暂停或受理有关城镇、规划、土地登记,而供水、供气等主管部门则可采用限水、断了限气、断气等的强制措施。

二、城镇排水并非完全封闭系统,它通常是城镇建筑等主体项目竣工后的附属工程建设。特别是在雨、污泥等管线的布置中深埋部分管线常常没有受到注意,就一埋了之,为后期管线封堵造成了后患。所以工程设计时应当在图样上注明,建设单元应当按图样进行施工,不能任意改变管线方向、坡度、掩埋深浅等。在管网铺设时,工作人员为了有的图省事,把降雨、污泥等混入埋设。但由于生活污水化便器容量主要是按照生活污水排放定额、附近居民人口,以及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泥清掏周期等参数决定的,一但降雨进入生活化便器,必将影响到化便器管理效率,从而造成生活废水的水质超标。反之,如果粪便没有经过管理并进行排放,也会产生环境污染。

结束语

在对于人们来说重要的水资源问题的当下,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以各种科学技术进步的手法进行给排水施工,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水资源的分配、解决好所需要排出的各种污染物废水,以及在选择工程原材料等环节上进行质量把控,如此才可以更好的为人们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水生态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刘晓虎, 王海丽. 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研究[J]. 文摘版:工程技术, 2015, 000(046):219-219.

[2] 宋园园. 城镇给排水设计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J]. 城镇建设, 2020, 000(004):52.

[3] 高宇飞, 李晓明. 城镇给排水环境改善问题的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000(003):4747-4747.

[4] 王姗姗, 李金倍, 李树毅. 城镇给排水环境改善问题的探讨[J]. 企业文化月刊, 2011(12):122.

[5] 徐晓宁, 梁红旗. 城镇给排水环境改善问题的探讨[J]. 魅力中国, 2011.

[6] 李为之, 邱盼. 城镇给排水环境改善问题的探讨[J]. 四川城镇, 2010.

[7] 吕秀楠. 城镇给排水设计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5(033):1947-1948.

[8] 张燎原. 城镇给排水设计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J]. 信息周刊, 2019(2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