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

郑如云 邱燕子 魏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4期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河南信阳市 411500

摘要:高中地理知识点较为宽泛抽象又具有很强综合性,这样的学科特性让刚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存在一定困难。地理属于科学,具有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双重特性,复杂的地理现象很难通过单一地理知识讲解透彻。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兴趣,融入文理知识激发知识联想,活跃地理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

学科融合(FOS-Fusion of 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将学科融合理念引入高中地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锤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技能,实现“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

一、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地理课标(2017)”)中,明确地理学是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其研究的内容是由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2】。地理学具有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双重特性,并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其中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显著的特点。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一线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地理知识的教学都或多或少地与数学、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具有广泛的联系,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可行性增大,可以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文理知识,来弥补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致力于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构建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具有功能互补作用的地理课程体系。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将已有的学科知识建构成自己的、内化了的知识系统,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跨学科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符合“全面深化高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立德树人”根本工作任务等,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二、研究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积极意义

1.丰富课堂教学情境

地理学属于科学,理性大于感性,有时单一的学科知识讲授是枯燥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更是无趣的。当教师在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深层次探究时,需要积极地思考有效的呈现模式,如果只是单一的讲授概念,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除了师生的互动较少外,传递的知识也是死板并且冷冰冰的。在地理教学中若是能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知识联想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甚至能够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学科融合教学的丰富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转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点的压迫教学局面,重新赋予了高中地理教学新的活力,就会使教学方法更富有效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适当运用以地理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教学引入课堂,走进地理,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储备的广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多样的地理教学模式,能够发现教师更加专业的教学魅力,提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感。

2.增强学生综合思维

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对于中学生个人而言,单一学科知识掌握与运用已经不符合时代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要在日常学习中打破学科内部的固定思维,加强学科的交叉联系,用学科知识整合来增设难度进而增强思维活力、培养综合思维,建立起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认识。实际上,地理学科研究的不同地理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去关注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发现、分析与解决一些地理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后续的学业、个人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地理课堂中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知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单一的学科知识限制,培养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在实现知识有效内化的同时,获得个人素养的综合发展。

3.促进教师自我革新

我国大部分地理教师都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素养,在进入教师队伍经过三至五年锻炼后,教学业务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较强,特别是传统课堂。但是由合格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较快的接受新教学理论观念,勇于创新和挑战,在教学活动中要与时俱进,能够学习和利用较新的、优质的教学理论去进行创新性教学实践,进而促使教师不断的审视自我、强化自我、更新自我。因此,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高中地理老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想要进行以地理为主体的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去开拓自身的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学习科学的教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合理高效的跨学科融合策略,倒逼自己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

三、开展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1.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辅助学生读图识图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与做题过程中不难发现,会有很多的图表,会让学生通过材料所给的地形图、折线图、原饼图,柱状图等等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地理与数学学科一样,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逻辑、想象能力。结合高中数学与高中地理试题也可以发现,图形类试题在这两门学科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展开教学工作,与数学知识巧妙融合,让学生根据图形联系知识理论,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有关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等知识内容中,都涉及用简单的数量图来辅助填充地理知识内容。这些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往往需要结合相关图表进行辅助理解,在做题时要灵活准确识图读图,综合分析数据图标传递的信息。教师在教课讲解习题时,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折线图、柱状图等相关基础概念,进行知识迁移运用,融入地理相关知识点,看懂图表所表示的地理变化。坐标轴是数学学科中最为普遍的图形,利用坐标轴展开地理知识点教学,有效地实现了地理与数学学科的交互交融。在教授学生认识地图时,教师不难发现随着智能电子产品时代的到来,学生往往依赖电子地图以及智能导航来寻找方向,这一现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读懂纸质地图。数学知识点中的坐标图的是高中学生都学习过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了数学的坐标轴与地理的方向标记开展地图教学,将各个地点巧妙地展示在一张坐标轴图标中,利用坐标轴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授地图的相对位置情况,借助方向标识帮助学生强化方向感,进一步学习地图知识点。数形结合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图表,更是一种学习思想的融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地理图像信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利用图形解答数学试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进步。

2.借助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地貌发育过程

地理学科本身属于理学范畴,它包含着很多理学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文字罗列描述,也会涉及一些物理、化学现象。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授的知识点内容合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科学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并借助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学科的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来为学生解释地理形成的某些特点。这样的更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理学科中的地理特点。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喀斯特地貌这一小节知识点时,便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知识,为学生解读一些地貌知识,帮助学生更科学地了解石灰岩的变性过程,使得学生对这些地貌的成因有更深入地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便借助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学生解释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在课堂上,我先为学生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以可溶性的石灰岩为主的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呈酸性的地表、地下水溶蚀作用,伴随其他一些机械运动作用所形成。用追问溶解二氧化碳后水的酸碱性以及碳酸钙如何变性为碳酸氢钙的方式,调动学生已学的化学反应知识,从已有的化学知识更加生动科学地认识到岩石变性过程,充分借助化学知识来为学生解释了地理特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表水、地下水因为溶解二氧化碳呈酸性,在流动过程中溶蚀了石灰岩形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溶于水,在下渗流动过程中,又会因为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又会从水中析出碳酸钙在地下溶洞的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由此,便充分借助化学知识来为学生解释了地理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将相关化学知识迁移过来,与地理学科中有关的信息进行融合教学。

3.借助生物知识,开展地理环境生态研究

随着生态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之后,保护生态环境便成为高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向。无论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常出现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分析,还是生物课程中环境中各种生物的介绍,无一不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生物知识来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 结合生活中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让学生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这样便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对地理环境问题的讨论中。

例如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章节知识点中,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植物生长所需条件这一生物学科中的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知识进行迁移,对各种自然植被所需要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借助生物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地理环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开始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进行解读,然后转移到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可以种植什么植物,开展荒漠化治理问题的探讨。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章节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为了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教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布置类似“那些正在消失的物种”这样的生态研究课题“,让学生在收集各类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人类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从生物学的角度如何帮助这些物种继续生存下去,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地理知识点。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可视化生动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投影仪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教学设备开始广泛地进入高中校园,教师借助这些教学设备展开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能够增添地理教学的课堂趣味性,还能 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一些抽象的地理动态。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天气系统、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等相关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生动形象地展示运动或者发育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在开展区域生态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虚拟影像还原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视觉上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合理利用小短片、歌曲、图文等方式导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推进知识讲授,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可以是一门独立的教学课程,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一项地理教学工具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我教学素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更能效地帮助学生感受信息时代,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养的现代化学生。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在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地理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扩展知识面,储备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知识,勇敢的进行教学实践。高中教学已经不是传授单一的学科知识,更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 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李燕妮. 地理、语文跨学科整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西南大学,2021.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青年奖励计划

作者简介:郑如云,1996.10,女,江苏淮安人,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

作者简介:邱燕子(1986-),女,四川达州人,信阳师范学院地理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教学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魏巍(1985-),男,湖北咸宁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weiweiqyz@163.com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