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大单元备课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教学活动设计
摘 要: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地理教学的改革,推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以“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大单元备课视角下的地理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以更好体现新课标思想。
关键词:大单元备课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探讨 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绪论
随着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的焦点。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与此相适应的地理教学改革推动着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研究者。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上这些都有赖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设计策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以单独的一个课时为单位进行设计,出现各课时彼此孤立而导致单元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教学进度完不成等问题。“大单元备课”的提出就要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将设计从某一个知识点、某一节课目标具体转变为设计一个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是实践的界面。大单元备课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探索,它应该成为联系课程观念与课程行动的桥梁,成为实施新课程校本研究的重点,展示着教师的热情,智慧与信心。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高三地理组开展了针对大单元备课的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的探讨。
2课题选择背景
在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地理教学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学习、问题式教学、合作化课堂”的课堂新模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大单元备课如何展开和继续;平板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与传统教学融合,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共享、互动等优势,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专业优势,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互相帮助,善于表达的能力。
3单元教学及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探讨
查阅和学习了相关资料,对单元教学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概念有如下认识。
1、国外有学者认为:单元教学就是整体化教学,分五步走,即自行探索、教师提示、重新自学、自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最终的复述与表达。最终要实现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一项内容、解决一个问题。
2、国内教师认为:
(1)单元教学法是一种改变原有教学体系、有机重组教学内容后的“大单元”为基本单位,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设计内容连续不间断、形式上仍以一节课为主的教学过程,由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单元式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学习模式。
(2)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单元教学要求老师能够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以单元话题为基础,将本单元出现的重要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体的编排,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
(3)上海师范大学李志慧博士认为:单元主题教学并非仅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整合或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其教学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重要支点。单元教学是实施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整过程。从学生角度来看,单元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习思维方法、获取情感价值观的基本单位;从教师角度看,单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更是诊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衡量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基本单位。
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是指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单元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境中师生互动发展演化的过程。既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完全解读和分析后,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转化成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再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全新的教学单元。
(4)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4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观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给一线教师带来巨大与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观察、体验和实践等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设计,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不断涌现。
1.教学设计的系统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有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教学设计要从整体来考虑各个要素及整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和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的表现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个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关注到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因为它们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达到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效益最大化。
2.教学设计的目的化: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3.注重知识学习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其中我们正在探讨的正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5具体教学设计案例
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通过探究活动一和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探寻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1: 指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方式(出示海气热力作用图片图片,学生完成问题一)
探究活动2:出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洋流分布模式图,观察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及其影响(完成问题二)
探究活动3: 观察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问题三: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热力环流方向。
2、说出该热力环流存在的条件。
3、描述该环流条件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状况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并作个别指导,每个问题完成后由学生分享,然后教师着重强调这里仅从水热的交换做探讨,其他的另作讨论。并小结如下:
海洋对大气主要是热力作用,大气对海洋主要的动力作用。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最后在学生完成了问题三后教师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重点讲授沃克环流的形成原理。
东南信风 赤道附近洋流自东向西流 海水温度西高东低
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1、 沃克环流
然后出示课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
课堂练习
“沃克环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如图)。读图,完成 1~2题。
1. “沃克环流”属于( )
A.热力环流 B.三圈环流 C.季风环流 D.大洋洋流
2.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 )
A.马来群岛多暴雨和洪涝 B.澳大利亚北部易发生森林火灾
C.美国西部多暴雨和洪涝 D.南美洲西海岸易发生泥石流
探究活动4:利用下图讨论完成问题四
问题四:
1、当东南信风减弱了,在下图中画出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域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图
2、说出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域水温的差异及成因
3、分析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域的气候状况
学生讨论完成后分别展示其探究成果,教师纠正,得出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2、厄尔尼诺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或者秘鲁沿岸水温异常偏高)
给出下列现象再由学生来解释,强化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认知。
(1)印度尼西亚的干旱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火灾
(2)秘鲁沿岸沙漠中的暴雨和洪水
教师总结: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对我国的气候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由于西太平洋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冬季亚洲高压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偏高,蒸发旺盛,我国冬季会更加暖和干燥;西太平洋海区海水温度偏低,台风的产生的个数较少。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当然除了海气水热交换影响了气候,还会影响海洋及沿岸生物的生存,最终影响整个地理环境。
请同学课后讨论完成课后作业:
厄尔尼诺年:1、秘鲁渔场渔获量的变化
2、秘鲁沿海陆地降水量的变化
3、如果东南信风增强,上述情况又会如何?仿照探究活动四给出相关结论。下节课展示你们的结论。
教学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养成地理思维,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创设情景,并将课堂延伸到课后,最终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设计中打破了原来教材的体系,并做了适当的取舍:紧紧围绕海洋和大气的水热交换主题展开学习,紧扣图像信息的分析,突出地理学科的特色,符合课标要求,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卢娟:也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培养(内蒙古教育2018(02),第49-50页)
[2]曹嵘:高中地理教学中单元教学法的运用(上海教育科研,2017(03)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