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皖北民间童谣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与探索
摘 要:“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便于低年级儿童歌唱与理解,能够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童谣;低年级;音韵;情感;儿童
引言
笔者选择带有阜阳方言特色的童谣开展童谣课程的尝试与探索,使儿童欣赏、了解、学习民间童谣,引导儿童从小会听、会说家乡方言,培养儿童热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及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一、缘起
童谣在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左传·僖公五年》“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就已经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童谣与我国最早的《诗经》一样,有着和诗歌一样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盘盘,盘脚盘,脚盘高,磨大刀,大刀快,切白菜,白菜白,切蒜台,蒜台辣,切葵花,葵花苦,打南来个小二姑。顶顶盖盖,跑马卖鞋,大簸箕,小簸箕,抬抬小脚我过去。”这是阜阳家喻户晓的童谣,唱出了孩童玩盘腿蜷腿游戏时的有趣和欢乐。对于这样富有韵味的童谣,在阜阳话中不胜枚举。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通过在低年级中进行童谣教学的尝试与探索,让民间童谣进驻孩子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这里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
二、调查与思考
我对本班儿童“使用本地方言情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儿童会说普通话。绝大多数的儿童日常交流主要使用普通话,只有少数的儿童与祖辈交流时使用阜阳话。很多儿童用方言交流感到困难,说起来有点别扭。有的儿童居然听不懂阜阳话,这个小范围的调查显示,在普通话推广工作日益深入的今天,孩子对普通话的熟练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长辈,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孩子们对阜阳话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根本听不懂阜阳话的含义,这多少令人有些惋惜。阜阳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语言,如果消亡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方言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其背后蕴涵的文化价值,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最终目的传承的是一种地方文化,我们有责任弘扬它。因此,我选择带有阜阳方言特色的童谣开展童谣课程的尝试与探索,使儿童欣赏、了解、学习民间童谣,引导儿童从小会听、会说家乡方言,培养儿童热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及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我国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2]而游戏又包含了民间童谣,是儿童童年中快乐不可磨灭的记忆。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民间童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又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挖掘利用本地区的民间游戏,不但可以促进儿童方言发展,还能锻炼体格,发展认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如儿童边游戏边用方言念童谣:“扯狼狼,拜小姐,小姐穿个花油鞋,油鞋破,两半个,抓把面,糊糊脚,留把面,熬汤喝。”大人牵着儿童手臂,一前一后合作,加上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谣,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又如手指游戏《斗斗飞》:“斗斗、斗斗飞,两个小虫待一堆,大的飞走了,小的上粪堆。”儿童边念方言童谣边伸出两根食指相碰、绕圈,在锻炼了手部肌肉的同时,又能帮助儿童强化方言的表达。这样儿童不知不觉中就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方言,寓教于乐。
三、对策与措施
皖北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语言,如果消亡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民间童谣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流传,更多的是其背后蕴涵的文化价值,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最终目的传承的是一种地方文化,我们有责任弘扬它。笔者尝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开展民间童谣教学,这中间也积累了一些收获。那么如何实现民间童谣教学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各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体验方言趣味,感受皖北民间童谣的特点
方言比普通话更具有诙谐、幽默、生动的特点,学说方言有别于语言活动和英语教学,它是一种富有游戏性、趣味性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有儿童的地方,就应该有童谣。那么,皖北民间童谣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笔者进行了如下归纳:
(1)清新活泼的韵脚
皖北民间童谣十分重视韵脚的音乐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语言美,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了童谣的美。如《走姥家》、《拉大锯》、《狼来了》……这些童谣韵律感很强,体裁也很丰富,深受儿童的喜爱,大大的激发了儿童学习朗诵童谣儿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2)风趣幽默的情致
皖北民间童谣中所传唱的,绝大部分人事物都是引人发笑的,这就构成了童谣风趣幽默的情致,让儿童在欢快的气氛中接受皖北方言。如:《俺家的闺女手好巧》、《毛毛雨》……这些童谣幽默风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大大的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3)简短工整的形式
皖北民间童谣的形式都比较简短,却又不失工整,绝大多数的童谣遵循“齐一式”,即各句字数一致。
(4)朴实平直的语言
皖北民间童谣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基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童谣的语言自然要浅显易懂,方便儿童记忆。如:《张打铁》、《拣大板》、《做花鞋》、《小老鼠》等。
(5)宽广不拘的内容
童谣传唱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农民收获的场景、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包罗万象,涉及生活各个层面。如:《搬板凳》、《豁牙子》等。
2.广泛搜集整理,挖掘课程特色
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是民间童谣进入低年级课程探索的关键,是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因此笔者在对皖北民间童谣的整理和搜集时,在其内容的选择上有三个基准点:
(1)童谣的内容取材要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童谣是在婴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童谣,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童谣的内容往往十分显浅,易为儿童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儿童互动儿歌《唠扯歌》:“唠唠扯扯,夹屋一颗皂角,皂角发芽,宝宝会爬,皂角打纽,宝宝会走。皂角长大来,宝宝说话来。”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儿童一天天长大的情形。孩子们在诵唱这首童谣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从爬到走再到学会说话的情景。同时,我们注意内容的健康和有益,去除儿童难懂的、或不太健康的内容,筛选经典有意的内容。
(2)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简短,结构划一。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又限于口耳相传,因此,童谣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常见童谣,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就每句所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单纯,自然就易学易唱。如《月姥姥》:“月姥姥,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小毛头,要吃妈,拿个白馍哄哄他。”只25个字,既描绘出农村月下农忙时的景象,又告诉儿童一个常识,简短、单纯,易诵易记。
(3)民间童谣语言活泼,富于音韵,琅琅上口。
民间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孩子年龄小,富有趣味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短小精悍的民间故事,都是孩子的最爱,这些内容是我们搜集的主要对象。儿童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童谣语言可以引起儿童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传统童谣还是创作童谣,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童谣,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
3.民间童谣的搜集途径
(1)根据文献资料进行搜集
文献资料是我们进行内容搜集与整理的重要来源,我们调动了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通过购买、借阅、复印、查阅等多种形式,搜集了较多的皖北民间文学素材,给我们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发动家长共同搜集
我们积极利用广大的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助我们共同搜集。为了提高搜集的有效性,我们还通过家长会使家长明确搜集的意义和方法,他们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搜集工作中,为我们搜集到了不少有较高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皖北民间故事集》、《阜阳县志》以及“阜阳儿歌”、“阜阳民间传说”等。
(3)协调校内教师共同搜集
笔者向各班教师请教班级已开展的、有意的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活动,虚心听取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各班老师又有自己的关系网,获取的信息面更加广阔。同时,每位老师都有过童年的游戏生活,在互相交流中回忆、搜集到了许多有趣的游戏、童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岩.山东教育[M].山东省济南出版社,2011(36):38
[3]赵惠英.拥抱民间童谣,装点儿童生活[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