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孟悦
  
教育考试与评价
2022年1期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摘 要:劳动教育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劳动能力、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面貌。当今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存在“ 身心分离” “ 劳动教育价值异化” “ 劳动教育与实践分离”的现实困境。可以通过与学科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融合等途径和方式,推进该课程常态化实施,以实现在劳力上劳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回归生活。

关键词:劳动教育;现实困境;学科融合;实践路径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并明确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生物学作为自然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在学科教学中承担劳动教育的重任。

一、生物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生物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代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进行采摘、狩猎、种植和养殖,这些是生产劳动的原始状态。在此过程中,人们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生物学逐渐精确化,在解决人口、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因此,可以说,将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生物学核心素养,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珍惜劳动成果,懂得一粥一食的不易。

同时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生物教学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并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并提升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上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现象使劳动教育实施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教育对象看不起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贬低劳动等误解,所以让劳动教育的发展之路坎坷[2],劳动教育实施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中的身心分离

正如陶行知所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但是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劳力和劳心在思想上个会有高低之分,受教育者会更加倾向成为劳心者,社会上存在的不好好学习只能去种地等思想,使劳动教育成为“苦差事”,会致早期的劳动教育其功能主要是满足个体和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成为负强化的手段,使人感觉不到劳动的快乐。受教育者自然就避而远之。但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不是对立的。而劳动教育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使身心合一,成为完整的人。

(二)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异化

劳动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畸形的现状。一是将劳动教育异化为惩罚手段。有些学生不认真写作业就要擦黑板,调皮捣蛋的孩子就要被惩罚去倒垃圾。这种手段看似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忽略的劳动教育的价值,将正面的、有意义的劳动变成了厌恶刺激,劳动也就必然被视为一种痛苦的、应当尽量避免的人生经验。劳动教育宝贵价值自然就被遮蔽了。二是将劳动教育异化为休息、娱乐的方式。如果仅仅把劳动看作学生枯燥紧张生活的调味品,那么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那么劳动教育的价值将会被掩盖。三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技艺学习。判断劳动教育是不是成功不应该只是用是否制作出某个手工,是否做出了一个工艺品,虽然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动脑能力,但是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制作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材料的节约,是否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是否认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 劳动教育与实践分离”的问题

劳动教育是指向现实生活、满足教育对象社会化的途径。不能离开生活来谈劳动教育,在一些家庭教育中,包办式的父母代替了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庭劳动,使孩子很少参与家庭劳动,那么孩子所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就有源所究了。在课程式教学中也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那就容易导致纸上谈兵。所以,不论是课程形式的劳动教育,还是渗透式劳动教育,不能忽视与实践的联系,不能把劳动教育的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教育对象只有处于真实的劳动情境下,才能真实地体验到劳动教育的深度。劳动教育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脱离,这就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果。

三、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施路径

(一)学习科学史,树立劳动教育的观念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决定行为。只有让受教育者从心底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劳动教育才能落地生根,才能让受教育者尊重劳动,励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我国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茶经》等既是我国古代古代劳动人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一笔,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是十年如一日种豌豆,人工授粉,收获,观察研究的结果。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五十几年如一日的在田间辛勤劳作、研究,为全世界的温饱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无不是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劳动才提取到了青蒿素,造福了全人类,解决了疟疾的问题。

(二)基于生物学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生物学中很多的内容和实践性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关,教师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内教学与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直观经验比如在讲解光照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会涉及到合理密植,那就可以带领学生参与间种,套种,轮种,在种植的过程中劳动的能力会有所提升,学生也能直观的认识到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有效的化抽象为直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为不同的植物配置不同的营养液,在学习合理膳食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为一家人设计食谱,尝试为爸爸妈妈做一顿饭,不仅将科学知识运用与实际,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亲子关系会更加的和谐。再如,生物学实验中的灭菌、嫁接、微生物发酵等技能和方法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消毒、花卉培育、酸奶和泡菜制作等方面;传统的动物养殖、家居和校园绿化美化、环境保护、无土栽培、组织培养、杂交育种等,也都离不开生物学的知识指导和技能应用。

(三)基于生物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操作相关的实验器材动手而且动脑,并进行科学探究,动手和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这使学生的劳动实践就不单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科学性。实验中的收拾和整理的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劳动习惯。因为实验需要整理需要注意的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器材整理、实验室卫生打扫等,都是劳动实践过程的重要环节,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学生在生物实验室中经历了和生物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也会在活动结束后像劳动者经过辛勤劳动收获劳动成果一样,尽享成功的喜悦,达到正强化的效果。

(四)建设校本课程,开展劳动教育

为突出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生命体验课程,挖掘劳动育人价值,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以“开心农场”社团课,神奇的微生物、无土栽培科创课为内容的等校本课程(见表1)为例。

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只有真正投身劳动,才能真正懂得劳动的价值。开心农场社团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每个班级认领了自己的参院子,实施责任承包制,洋溢在学生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学生们越来越乐意去劳动,劳动的巧劲儿也多了。劳动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切实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四、反思与总结

劳动是人类的“基因”,劳动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从原始人类到近现代人类的发展,劳动始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转变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转变成课程化的内容,这样的课程是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切实体会到劳动的价,通过劳动进而敬畏劳动、崇尚劳动。同时,在进行将掌握的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知识不再是空虚的,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面向实践的,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但是随着劳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形式和五花八门的种类,那什么样的内容是合理的,是否达成了相关的劳动目标,这就急需合理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潘建华,黄玉.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其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02):75-79.

[3]王伟宏,邢成泉,李玉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的新体验[J].教育家,2021(34):45-46.

[4]姜涛.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几个视角[J].基础教育程,2021(10):65-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