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袁莉莉
  
教育考试与评价
2022年5期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和实验,综合分析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区域认知:结合风成地貌的成因,推理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动手实验“风力作用下的风成地貌”,探究风成地貌的成因及在野外利用

沙丘形态判断主导风向的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风成地貌的成因探究,为保护环境,减少风沙危害贡献力量,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描述风成地貌的特点,分析风成地貌的成因。

[情境导入]

1955年八位女地质队员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一次她们在迷宫般的风蚀残丘中跋涉测量的返回途中,她们在这被称作"魔鬼城"的地形中迷失了方向,当寻找她们的队员发现他们时,她们却永远长眠在这荒原。为纪念八位光荣的女地质队员,在她们牺牲的地方被称作"南八仙"。

今年八月老师亲自去到那片神秘又壮阔的土地,踏寻大自然刀刻斧凿的岁月痕迹。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是谁、怎样塑造的如此雄伟的地貌?那么就在老师拍摄的南八仙雅丹地貌的照片中开始今天的课程——《风成地貌》。

[探究问题一]西北之地谁在“雕刻”?

南八仙雅丹地貌所在的位置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昼夜温差大且年降水量少,其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荒漠。

1、推测一下是什么在塑造这样的地表形态呢?

2、为什么西北之地以风力作用为主呢?

答案:

1、风力。

2、干旱地区不同于湿润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度高,干旱地区植被有限,这使裸露的沙、尘土颗粒便受制于风的运动。“风”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角,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接下来让我们来一场风沙之旅。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并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风蚀作用?它包括哪两种类型?

(2)写出风蚀地貌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3)写出风积地貌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后展示: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它主要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

2.风蚀地貌: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类型: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3.风积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主要类型:沙丘。

[过渡]

在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下面三幅实地景观共同来探究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探究问题二]西北之地雕刻成什么作品?

1、观察图片一,猜测为何石柱“头大脚小”?

生:风裹挟着砂石对石柱进行打磨侵蚀,由于砂石有一定重量,所以主要磨蚀石柱的下部。

师:确实如此,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正确,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形态。

2、观察图片二,请同学们试着推测这风蚀壁龛地貌的形成过程。

师:大家观察图片可看到大小不一的凹坑,那么对于这些凹坑的形成一定是从小凹坑演变成大凹坑,那么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家大胆推测一下,最开始的小凹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可能西北风化作用强,导致岩石片状剥落,或风力对其侵蚀打磨,进而风裹挟砂石在凹坑中旋转打磨不断加大。

师:非常准确!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观察图片三的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过渡]那么根据刚才对风蚀蘑菇、风蚀壁龛和风蚀柱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南八仙雅丹地貌”的在风力形成过程中又有哪些是同学们想要深入了解的呢?

[探究问题三]西北之地优秀“雕刻作品”——雅丹地貌

观察图片四并阅读教材50页阅读可得雅丹地貌概念: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师:在这个概念中,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土状沉积物”,是哪里来的呢?

生:既然是堆积物,就是外力作用沉积而来,但是不知是哪种。

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过渡]刚才“土状沉积物”是流水沉积而成的,那么风力是只能塑造侵蚀地貌吗?还是也可塑造沉积地貌?

[探究问题四]西北之地沙丘形成

1、什么时候风力以侵蚀为主,什么时候以沉积为主呢?

风速较快时以侵蚀为主,较慢是以沉积为主。

2、风力沉积时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同学们来观察教材新月形沙丘图片,来推测一下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3、结合实验及图中景观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实验用具:疏松的沙土、透明玻璃凹槽、不同功率的吹风机一个。

实验模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教师指导。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教材“风成地貌”内容及实验介绍,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步骤: 1.观察风对沙土的作用效果。2.观察不同风力大小对沙土的作用效果。

3.观察沉积颗粒的排列特点。4.观察障碍物附近沙丘的形成。

(1)景观形态特点: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判断风向方法:在野外,可以找出沙丘缓坡,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

(2)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分布规律为:由北向南依次为沙黄土、黄土、黏黄土,颗粒逐渐减小。

变化原因:距离冬季风源地逐渐变远,风速逐渐减弱,风力在搬运过程中颗粒较大的黄土移动首先受阻,物质沉积呈现由大到小的规律。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风成地貌的类型。教师强调:(1)“风”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角;(2)风力作用强弱不同,塑造了不同类型的风成地貌。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根据沙垄、沙脊以及沙丘来推断风成地貌的风向,但是南八仙雅丹地貌八位地质专家仍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科学家们对科学探究的精神如此坚守,也说明了科学探究的道路是无尽的,我们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学习知识,来为我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