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谱中的人物与其背后的社会
——以明清海盐钱氏变迁为例
摘 要:海盐钱氏居于浙江嘉兴海盐县,是明清时期的地方望族。《庐江钱氏年谱》记述了明清海盐钱氏自发源起的名士与人物。钱氏族人的事迹,不仅与本家族相连,也映照着背后社会的变迁和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有关海盐钱氏始祖的记载,反映了钱氏兴起及明初充军问题。而《年谱》对于明清之际钱氏士人的记载,有部分不见于传世文献,这对于我们了解其人其事,补充史料有极大作用,也使我们窥见政权更迭之际士人社会的反应。
关键词:海盐钱氏、《庐江钱氏年谱》、充军、明清之际、钱汝霖
一、海盐钱氏与“庐江钱氏”之关系
《海盐县志:浙江》一书在“人物传”一卷中,记述了多位钱姓人士如钱琦、钱薇、钱嘉徵、钱汝霖、钱陈群的生平事迹。通常县志中的人物传,多记述本地历代考取功名、忠义、孝顺等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名人。而在《海盐县志》的记载中,钱薇“字懋垣琦兄”、钱芹“字懋文琦子”、钱萱“字懋孝芹弟”,钱嘉徵、钱汝霖分别是钱薇的三世孙和四世孙。这些记载于县志中的著名钱姓人士,基本上具有直系血缘关系,都来自于居住在浙江海盐的钱氏宗族,在籍贯上属浙江嘉兴府。但是,清朝海盐钱氏的钱仪吉在自修家谱时却将海盐钱氏的家谱命名为《庐江钱氏年谱》(下称年谱)。庐江在明清时期属于安徽庐州府管辖,与浙江嘉兴并不在同一地区,庐江并不是海盐的别名;修谱者钱仪吉出生成长于海盐,也应当不会将家族所居地写错。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庐江钱氏”,就是海盐钱氏,钱仪吉将自己的家族籍贯写为“庐江钱氏”应当另有原因。
年谱开篇有言“我钱之先在元为何氏,旧谱久佚……自贵四公始贵四行也……嘉兴海盐人,居县之甘泉乡为农家”,钱仪吉指出海盐钱氏的始祖是何贵四,钱氏的始祖为什么是何姓,何姓子嗣为什么会易姓为钱,在年谱中记述为“如渊公以何为钱为易姓之始也”,如渊公就是何贵四的次子,原名何玙,因为由海盐县的钱富一抚育长大,钱氏无子,于是改姓钱,改名为钱裕,由此海盐钱氏的后代实际上是何氏血缘的。因为有了易姓一事,钱仪吉在修撰家谱时将改姓为钱的家族籍贯追溯到何贵四的籍贯地,而“何贵四系明初由安徽庐江迁到海盐澉浦”,所以钱仪吉在编撰家谱书写家族籍贯时,并没有写“嘉兴”或者“海盐”,而是写为了“庐江”,年谱所呈现的“庐江钱氏”其实就是海盐钱氏,实际上是修谱者对自己家族血缘上的始祖的记录。
二、“充军”与入嗣:明初海盐钱氏的兴起
何氏子嗣易姓为钱,入嗣钱氏,是因为“洪武中,有名贵四者戍都匀,一儿甫生三日,托同乡里钱翁收育”。何贵四要到都匀卫戍守,而其次子何玙刚出生,都匀卫属贵州,从浙江到贵州路途遥远没有办法一同带去,只好托同乡钱富一抚养次子。何贵四自去往贵州戍边开始就没有再回到海盐,而钱富一之子钱万一无嗣,何玙便入嗣钱氏,成为钱万一的养子,改名钱裕。
何贵四他被派去戍边,实际上是因为在洪武二十三年,他的长子何琼“以赋役事论戍贵州都匀卫,公坐累同遣”,何琼违反了法令而被判刑发配到边地,其父连坐,二人皆前往都匀卫入军伍,同时其母其妻及其姊都随行。这种将犯法之人流徙到卫所充作军人的情况,称为“充军”,何琼因为“赋役事”触犯法律,在洪武二十三年被“充军”。吴艳红在其《明代充军研究》中指出,《大明律》制定的充军条目中,主要是针对军官军人的军事犯罪。而何家这种情况,虽然在年谱中仅简单记载为“赋役事”,但也实际上反映了《大明律》也有部分条例是关于民众“充军”问题的,是针对民众的犯法问题所设立的,即“隐漏户籍,逃避差役”一项。
在明初戍边的军人属于军籍,与普通百姓的民籍是相互分离的;军户子孙都为军籍,世代戍边。同时明初“大量罪犯家庭进入世袭军户系统”,且直到明中叶罪犯充军才不连坐家属后代。何家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赋役事”充军。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何家自此应该成为永久的军户。宋怡明指出,世代为军并不是每一个男丁都要去当兵,而是作为军户的这个家族在国家需要军人之时必须提供男丁。笔者认为这个观点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军户家庭世袭为军的原则,但是正如同宋老师在《被统治的艺术》中所列举的颜朱两家之例,因为家庭的人口较少,而朝廷勾选军人比较频繁,所以颜家六子中有四个相继服兵役,三人病死;颜朱两家联合承担军役,男丁人数至少多于六个,就可以有一部分男丁不用承担军役,相比于颜朱两家,年谱所载的何家男丁只有何贵四、何琼及何玙三人,如果一旦成为世袭的军户,那么何玙成丁后基本上可以肯定需要接替父亲及兄长从军戍边。吴艳红指出,将民户“充军”这种惩罚力度其实是极大的,因为这样“不仅改变生活方式,且改变户籍”,何家因为犯法被“充军”,从民户成为军户,不仅需要承担之前不需要承担的军役,其家男丁更是免除不了世代为军的命运。
由此可见,何贵四将自己的幼子交给同乡的钱氏收育,不仅仅是因为幼子甫生三日难以承受长途跋涉,更是为了幼子能“冀小宗得延一脉”,避免世代为军,远离家乡,使香火断绝。年谱中有记载何玙易姓嗣钱的有关官方户口登记:“一户潘一娘,男仲一,系在城东北隅,灶户。新收男子二口……转收男子成丁一口,原系三都四里,今归并归宗,本身仲一。” “仲一”就是钱裕的别名。钱家当时属于“灶户”,即煮盐的人户。明代户籍制度将户籍分为军、民、匠三等,灶户属于匠户;同时从明太祖洪武二年的诏书上看,户口的性质是不允许随意改变的。都要以原籍为准。钱裕成为钱氏嗣子,自然就属于灶户而非军户。钱裕便留在海盐,避居新塘桥。后世海盐钱氏族人多将迁至贵州的何氏称为“宗人”。而何贵四“置军田三十亩冀佐子孙远戍之资”,以其产出供给何家兵丁的军资。在《题覆莱州卫楚邦桢条陈民屯及瞻军地亩疏》中,赡军田是由留在户籍地的军属耕种,以供养军人。在海盐置备的数十亩“赡军田”,一方面供给戍军的军资,另一方面为钱氏提供了收益。
何氏充军与入嗣钱氏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明代普通民众在面对比较严厉的“充军”等军事及户籍制度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以“寻找与制度共存的最佳方式”,尽可能维持自己的利益。
钱裕的儿子钱寔入海盐县学,他的孙子钱达喜好历史。钱寔和钱达重视教育,制定修身治学的家规,以重金聘请先生教育儿孙。正德三年,钱达的儿子钱琦中进士,最终官至临江知府。自此,钱氏名宦、学者辈出,成为嘉兴的地方望族。
三、明清之间的海盐钱氏士人
明清兴替,政权更迭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变动,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行动也深受影响。而随着从社会动荡走向统一,士人阶层的思想也在逐渐改变。明清之间,海盐钱氏几代的士人形象,折射出社会对于政权更迭的反应。
晚明谏臣钱嘉征,曾以贡生之身份冒死上谏,陈书魏忠贤阉党的罪行,推动明廷对阉党的彻底打击。作为晚明忠臣,钱嘉征拥护南明朝廷。年谱记载他受黄道明举荐出任南明山东道御史、天兴府尹。他上疏唐王朱聿键,痛批鲁王朱以海,极力维护南明政权。在唐王被俘、南明朝廷走向衰落后,钱嘉征归乡,“僦居村舍,不见一人,不著一字”,避世不出,因悲痛交加重病而死。
其侄钱汝霖,平生并未参加科举,走入仕途。其事迹几乎不见于传世文献。明朝灭亡后,他改名商隐,并不顾家族反对,“复姓何氏”。他与张履祥、吕留良等人交往互动频繁。明清之际,钱汝霖与张履祥、吴汝典、巢湍民等明朝遗民聚集与钱氏南北湖谭仙岭的万苍山楼中,留有《钱墓松歌》等一系列诗歌作品。清初,钱汝霖“隐居澉浦,讲学于万苍山楼”,讲学、刻书,与张履祥、吕留良等探讨闽洛之学。康熙十四年,张履祥去世,钱汝霖亲自为他打理主持丧事。同样,对于在明清甲乙之战以后,“抗节”不依附清朝的吕惟正,他“营别业以居之”、“与先君子集资买产供其膳”,在他去世后为他营办丧事。在明亡后,张履祥、吕留良的活动多为了图谋反清、宣传其反清复明的思想,而钱汝霖以探讨学说为由,与之交往甚密;对于带反清色彩的文学作品,钱汝霖多有应和。作为学人的明朝遗民钱汝霖,在明清政权交替之时,聚集文人士子,借助文学创作、发明学说以抗清。
随着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社会由动荡走向统一,朝廷需要士人以巩固政权,士人也希望施展抱负。海盐钱氏嘉兴地方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有着深厚的底蕴。钱瑞征、钱载、钱陈群等海盐钱氏学宦士人相继入仕,居于要职,使得海盐钱氏依旧是长盛不衰、人才辈出的地方望族。
余论:从《庐江钱氏年谱》看年谱编修的意义
家谱的编写,其目的一般是为了辨明家族的起源,排列行辈,区分宗族内部的血缘亲疏贵贱,梳理家族世系的传承与发展,基本上是按照宗族世系、姻亲世系、人物名、字、官位、配偶、葬地编写的,通常更注重于整体族谱的完整性,突出其产生、发展、继承、流变、分支这样的家族整体的发展过程,对于宗族中每个个体及部分事件的记述不够具体,且容易被家谱编写的体系分割为不同的部分,不利于梳理家族大事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脉络,对家族众人在这些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很难有整体的把握。
与按照宗族世系、人物名、字、官位、配偶、葬地编写的家谱不同,年谱则以时间顺序编撰,主要目的在于记载族人事迹。年谱与一般家谱的编写从内容上体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庐江钱氏年谱》为例,清钱臻修撰的《钱氏宗谱》也是关于海盐钱氏的家谱,但《钱氏宗谱》是按照一般的家谱体例进行编写,全书记载了从始祖何贵四开始的世系与分支情况,主要在厘清族人的血缘宗亲关系。而《庐江钱氏年谱》的编写,是以其始祖何贵四出生的年份开始的,采用纪年的方式,梳理每一年中家族有什么事情发生,像是一部家族的编年体史书。《庐江钱氏年谱》以记载族人生平事迹为主,对于族人血缘世系的记述则穿插与编年事件中。同时,对这些家族中发生的事件,作者钱仪吉、钱俊祥还进行了自己的考证以及评价。这样的年谱,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家族的情况,更是隐含了编撰者的个人观点。从这样一份家谱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海盐钱氏这一家族在明清之际的繁衍流变,同时钱仪吉、钱俊祥自身的评述也是关于清中期的士人的史料,通过他的评述言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些他所处的清中期的社会状况。因此,这本《庐江钱氏年谱》既是家谱史料,也是一部清代士人著作的史料,具有多重的属性,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庐江钱氏年谱》:(清)钱仪吉美国犹他州中国家谱数据库(https://www.familysearch.org)。
[2]《庐江钱氏年谱续编》:中国家谱族谱库(http://gd.ccnu.edu.cn/)
[3]《海盐县志》:王彬、徐用仪,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4]《故宫珍本丛刊—安徽府州县志》:故宫博物院,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5]《漫谈海盐钱氏》:许懋汉,《寻根》:2005年01期。
[6]《海盐县图经:浙江》,胡震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7]《明代充军研究》:吴艳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大明律》:中国基本古籍库。
[9]《被统治的艺术》:宋怡明,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
[10]《度支奏议119卷·山东司卷二》,(明)毕自严撰,明崇祯刻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11]《钱氏宗谱》:(清)钱臻,美国犹他州中国家谱数据库(https://www.familysearch.org)。
[12]《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本文为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家谱中的人物与社会研究——以《庐江钱氏年谱》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