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心态视角谈高中历史教学
——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立德树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更好的落实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法深入感知历史,了解人物心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心态史学有助于以上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拓宽教师的备课资源,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探讨如何从心态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心态史学 中国近代史 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不断抗争和探索的历史,近代中国的几次大的变革都与外国的侵略冲击有关,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是在战败后被迫作出的改变。如果能深入了解当时中国人对外来冲击的心态变化历程,有助于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有助于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心态史视角教学的尝试
1、背景
心态源于社会现实,心态直接影响历史人物的行为,传统的华夷观念长期占据了中国人的头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成熟的儒家文化等,让中国人从上至下都形成了一种文化自傲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乾隆时期中国人在面对西方人的到来时,对西方的工业革命嗤之以鼻,对当时的世界大势毫不关心,华夷观念阻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关注。基于此背景,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导入——PPT展示“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图、中国人的“天下”体系图。展示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渲染世界大势。
问题:沉浸在康乾盛世中,我们民族是怎样的心态?
紧接着追问,究竟是什么大事惊醒了“天朝上国”,挑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华夷心态?
二、过程
在本课中,在外来冲击之下中国人的反应和心态的变化过程却是重中之重,因此心态史学引入过程讲述有利于学生理清重大事件与心态变化的联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需要重新整合教材,设为“看——大变局下的微澜:师夷长技”、“用——大变局下的激荡:中体西用”、“变——大变局下的变革:维新思想”三个环节,展示了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
(一)看
材料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2: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问题:该书阐述了什么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林、魏是否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心态的藩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的心态是震惊优越,但是仍保持自信从容,仍未突破传统心态的藩篱,魏源仍没有以平等眼光看待西方,认为我们落后的只是“技”,西方的船再坚炮再利,它终归是“夷”——半开化的蛮夷之邦。这也集中反映了当时国人的心态。正因为心态的束缚,没有去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力图变革,使当时的中国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二)用
材料1: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2: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曾、张的言论,反映了“中体西用”下国人学习西方时怎样的心态?在近代化方面又迈出了怎样重要的一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与林则徐魏源相比,洋务派有哪些进步之处?曾、张的言论,反映了“中体西用”下国人学习西方从“制夷”到“自强”,但保持“中国文武制度”不变,在学习西方上是一种“实用应对”的心态,行动上已由“看”到“用”。进而引出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三)变
材料1: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里说的“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问题:1895年发生的什么事情令中国人感到痛彻心脾?1895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反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得出国人的心态是痛彻心脾、猛然惊醒、恼怒惊慌、紧张焦虑,中国人不但被西方人打败了,而且又被国人向来看不起的日本人打败了,中国人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受打击。中国人在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这种实用应对的态度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国人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求变心切。由此引出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反思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人们在从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时必然会伴随心态的变化,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心态史学,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弄清人们的心理形成、发生基础、转变原因及其思想状况等,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融入历史情境,感受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利于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定秀.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
[2] 谭皓. 甲午战后晚晴国民心态研究. 云南大学,2010.
[3] 何瑛,邓晓.中学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