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研究
摘 要:在我国,扬州剪纸属于南方剪纸艺术中的代表,具有玲珑剔透、风格雅致等特点,于 2006 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扬州剪纸艺术的传承陷入了僵局。基于此,本文浅要分析了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并分别从在各级教育体系中融入扬州剪纸艺术、政府部门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人才传承体系以及加强对扬州剪纸艺术的宣传,构建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扬州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策略。
关键词:扬州剪纸;剪纸艺术;发展现状;保护传承
一、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宣传的力度较小,公众缺乏足够的认识
现阶段,虽然扬州剪纸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扬州剪纸的风格较为简朴,而且实用性不高,与扬州的玉雕或漆器相比,剪纸的关注度更低,所以人们对扬州剪纸的风格特点或者是工艺样貌认识不多,只有实地到扬州游览或者是到剪纸博物馆进行参观的人才可以对扬州的剪纸艺术形成初步的认识。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发放 300 份调查问卷,年龄在 15 岁左右、20 岁到 30 岁之间、40 岁到 50 岁之间人分别有 100 人,收回的有效问卷共 294 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听说过扬州剪纸的人仅占 5%,了解扬州剪纸工艺的人仅占 1%。虽然这个调查仅可以反映调查所在地的人们对于扬州剪纸的认识,没有办法代表国内公众对扬州剪纸的认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扬州剪纸在公众当中的认知度不理想。
(二)传承的力量薄弱,缺少中坚力量
扬州剪纸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见证着扬州地区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剪纸工艺也面临着和其他手工艺术同样的尴尬局面,即后继无人。在我国的剪纸博物馆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已经发展到了第 7 代。在实地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第 6 代的传承人张秀芳年龄是 74 岁,是剪纸传承人中年事最高的。年纪最小的剪纸传承人是张永寿的女儿,如今也已经 50 多岁了。扬州剪纸的七代传承人共有 4个,其中有 3 个是 80 后。在 2007 年剪纸博物馆开放之后,建立了大师工作室,这四个人原本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后被大师收为徒弟。张秀芳表示自己收过许多徒弟,但是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人只学了一点皮毛便不愿意继续学习了 [1] 。
现阶段,人们很难抵御经济的诱惑,也难以耐得住寂寞认真地去对待扬州剪纸艺术,主要的原因是如今人们的生活环境笼罩在商业氛围中,社会工业发展迅猛,手艺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此外,社会上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剪纸传承障碍的主要因素。
(三)剪纸的种类不多,无法吸引年轻受众
扬州是历史名城,不仅包括扬州剪纸,玉雕和漆器也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与这两项内容相比,剪纸的发展情况更为不理想。政府部门曾先后建设了扬州玉雕厂和扬州漆器厂,从画稿与器形的设计到生产制作的整个环节中,需要大部分人员的参与,生产车间的工作比较繁忙,产品的种类十分丰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来看,玉雕工艺与漆器工艺已经形成了发展的产业链。反过头看扬州剪纸的发展,只能够在关东街发现剪纸的旅游产品,其他可以体现剪纸艺术的产品几乎没有。到扬州来旅游的游客也仅仅是出于好奇才会买个剪纸装在塑料袋里面带回去,之后便摆放在家庭的角落。由于剪纸的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生活的承载体,所以很难走进年轻人的世界,阻碍了扬州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2] 。
二、扬州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策略
(一)在各级教育体系中融入扬州剪纸艺术
可以把扬州剪纸艺术编入小学和初中的教材,作为技能课或欣赏课,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还可以自己编写和民间工艺有关的校本教材,成立兴趣小组,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展开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认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审美等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高校应开设扬州剪纸的选修课,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当认识并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各高校应当建立起民间工艺的选修课,
令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传统工艺。针对美术院校或者是美术专业,需要开设扬州剪纸的专业选修课,针对各个院校的设计专业来讲,需要将剪纸纳入到设计领域,让学生接触扬州剪纸的同时提取民间艺术中的优秀元素,展开创新和设计。因为设计关系到的领域较为广泛,所以会让扬州剪纸工艺体现在室内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包装设计等众多行业,有助于推动剪纸工艺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师范院校对传统工艺的教学力度,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场所,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传播民族工艺的中坚力量。各个师范院校都应开设民间工艺课程,把扬州剪纸工艺纳入到美术专业的教材中,让未来的美术教师成为发扬剪纸艺术的主力 [3] 。
(二)政府部门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人才传承体系现阶段,艺人很难通过扬州剪纸工艺维持生活,在任何东西都能够通过工业生产获得的年代,扬州剪纸艺人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加强投入,确保剪纸工艺的有效传承,以免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这里提到的人才不仅仅是剪纸技艺人,还包括设计剪纸图案的人、创新剪纸产品的人以及研究剪纸理论的人员等等。首先,需要整合技艺资源。在过去,剪纸艺术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师傅们的口口相传,有关剪纸的资料并不多,目前,由于部分传承人的年龄较高、传承的力量比较薄弱等因素,一部分传统技艺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这便意味着政府部门需要成立专项资金对有关的资源展开搜集、记载、整理与研究,定期保护历史遗存的场所 [4] 。
其次,还需要注重人才储备。政府部门需要成立专项资金关爱老艺术家的生活,鼓励他们对作品进行创新,对于那些质量较高的作品,政府可以选择回收。鼓励老艺术家带徒,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可以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或直接从社会中挑选,在学习的环节中可以设置考核环节,对于那些满足传承要求的人才纳入事业编,有利于建设扬州剪纸艺术的人才传承体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中途放弃学习剪纸工艺的情况发生。
最后,还需要采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加强理论交流。换句话说就是要鼓励创新,政府部门应注重对老艺术家们制作精品的保护,针对那些文化价值较高的剪纸作品,政府可以用资金回收,供其他人参观和学习。此外,还应当给剪纸作品注册一个商标,保护其知识产权。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可以每隔一定的时间组织一次高层论坛,把国内的剪纸精英聚集在一起,借助论文交流或者是组织探讨等各种形式,进一步深化对剪纸理论的研究,为扬州剪纸的研究学者、专家和手艺人创造一个广开言路的机会,提供交流的平台。
(三)加强对扬州剪纸艺术的宣传,构建产业链
关于扬州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充分参考蔚县剪纸的案例,同样是一种剪纸艺术,蔚县剪纸的发展历史还没有达到 200 年,但是该工艺的宣传和产业链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因此,博物馆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应积极展开宣传,并加大选宣传的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扬州剪纸。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宣传方式:第一,借助电视、互联网以及平面媒体展开宣传。第二,组织剪纸艺术节,在艺术节上展示扬州剪纸的工艺以及扬州剪纸的衍生作品。第三,在高校或社会中举办剪纸图案设计与剪纸产品设计的比赛,一方面可以为剪纸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公众的认知。第四,在社区中大力推行剪纸活动,可以在各个社区的展板上设计和民间工艺有关的宣传,培养一批又一批剪纸的爱好者,定期在社区里举办剪纸活动,点燃社区居民对剪纸的热情 [5] 。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需要和博物馆联手,实现剪纸的设计、生产、供货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销售的物品不应当仅仅是剪纸作品,还需要包括一些蕴含扬州剪纸元素的衍生品。当地政府需要积极借鉴蔚县剪纸的成功经验,并对蔚县的理念加以创新,可以打造扬州剪纸的品牌,然后开设品牌专卖店,在出售剪纸的同时也可以贩卖一些和剪纸元素有关的生活用品,发展好扬州剪纸的产业链 [6] 。
(四)注重产学研结合,让扬州剪纸走进大众生活
要想让扬州剪纸得到有效地传承,还需要牢牢把握大众这一根基,让群众可以认识并了解扬州剪纸艺术,令扬州剪纸突破一定的空间,扩大扬州剪纸的受众。扬州剪纸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推广都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出科研单位、学校和企业等教学场所或教学资源的价值,发挥这些组织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把将课堂教授知识的学校和可以直接获得具体经验与实践能力的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让博物馆发挥牵引的作用,积极地探寻并打造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交流和研究平台,将各所高校当作研究的后盾,把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家纺设计等专业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创新并开发扬州剪纸的图案,对剪纸艺术的元素展开提炼和设计,大量生产一些以扬州剪纸元素为主的生活用品,并保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产品既可以是服装系列,也可以是家居用品系列,还可以是家居布艺系列。在商品的销售方面,可以借鉴无印良品的销售模式,或者是借鉴多样屋的销售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扬州剪纸的发展存在着宣传的力度较小,公众缺乏足够的认识、传承的力量薄弱,缺少中坚力量以及剪纸的种类不多,无法吸引年轻受众等问题。为了推动扬州剪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充分参考上述保护与传承策略,发展好民间工艺。
参考文献:
[1]戎丹云,赵红妹. “非遗”视野下扬州剪纸在服装中的创新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1):50-53.
[2]何蓓璐.民俗学视野下扬州剪纸的艺术特色研究 [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37-38+41.
[3]杨阳.清代扬州文人画与扬州剪纸的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7):24-25.
[4]杜浩.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元数据标准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8.
[5]邓棋. “小剪刀”剪出“大艺术”—— — 浅议小学美术与剪纸艺术的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154.
[6]陈夏贤.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7): 72-74.
作者简介:乐伟伟,男,1985.12,讲师,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