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由《雷雨》浅谈西方悲剧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李俊
  
艺术交流·下
2023年4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曹禺的剧作不仅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而且深受西方悲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曹禺早期创作的《雷雨》,《雷雨》在内容上,延续了古希腊的“命运悲剧”;结构上,运用了整齐的“三一律”;人物塑造上,着力于人物“精神状态的探索”。

关键词:曹禺;《雷雨》;古希腊悲剧;易卜生;基督教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震撼文坛的剧作,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受继母的影响,曹禺三岁起便在奶妈的怀里听戏,从小便对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雷雨》的问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曹禺戏剧的创作贯通古今中外文化,明显地受到了古希腊悲剧、易卜生和奥尼尔等戏剧创作大家的影响。本文以《雷雨》为例,做具体分析。

一、内容上——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延续

《雷雨》主要讲述了周鲁两家人三十年的爱恨情仇。一出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生的悲剧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都在苦苦地挣扎着,但结局却事与愿违。聪明善良的四凤、单纯热情的周冲,他们并没有什么过错,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悲惨的结局?又是什么促使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再相遇?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古希腊时期索福克洛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同样表现了人的意志与“命运”间的冲突。成年的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就离开了科林斯夫妇——他以为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想努力逃脱“命运”。但是,逃跑路上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亲生父亲拉伊奥斯。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聪明才智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杀父娶母的神谕应验。最后,得知真相的俄狄浦斯百感交集,自废双眼,自我流放。古希腊的这种“命运悲剧”与曹禺写作的这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捉弄有异曲同工之妙。《雷雨》中写道: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之母伊俄卡斯忒曾说“未来的事情无法看清楚,控制我们的只是偶然”。两位剧作家通过对众多人物不幸命运的描写以及悲剧人物与其命运的绝望挣扎,加上“命运的巧合性”,使读者和观众感受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

二、结构上——整齐的“三一律”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最早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钦提奥约于 1554 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受西方戏剧创作的影响,曹禺把故事集中在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到当天的半夜两点这段时间内叙述,地点选取在周公馆和鲁家,主要人物只有八个,充分体现了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新仇旧恨的触发仅在这一天,大喜大悲在一瞬间释放到顶点。这样的安排,使得《雷雨》的结构精细并且巧妙,情节紧凑和谐。

但是,过于封闭的结构也会使得戏剧的技巧性过强。曹禺在《日出·跋》中谈到:“写完《雷雨》,渐渐生出对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仿佛我只顾贪婪地使用那些‘招数’”。

三、人物塑造上——着力于人物“精神状态的探索”

读书时,曹禺时常活跃在学校的话剧团,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曹禺在《雷雨·序》中感叹道:“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副团长张彭春执导甚严,要求每个演员必须首先弄通剧本的企图、人物性格和心理等。在他的严格指导下,曹禺出演了《国民公敌》《娜拉》等,这对曹禺研究易卜生的创作模式揣摩人物心理有很大的帮助。田本相在《曹禺传》中写道:“曹禺不止一次地说: ‘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而易卜生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探索”,是最吸引曹禺。”

除此之外,对于每个人物的具体形象,曹禺也有大体上的把控,在每个人物出场时都会有一段精细的描写,例如繁漪出场时:

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明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

在易卜生和奥尼尔的影响下,曹禺对人物的细致描摹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质,重视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周朴园人物具有复杂性,他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家里,他忽视妻儿的感受,事无大小必须对他言听计从;在矿上,他发害人命、昧良心的黑心财;在利益受到威胁时,资本家丑恶的嘴脸会立马暴露出来。但是,周朴园这一人物复杂性体现在他的尚存的一丝“人性”:三十年来,他完好地保存侍萍的照片,保持侍萍在时的习惯,加上开头去看望疯掉的侍萍和繁漪都足以佐证这一点。

四、思想主题上——“社会悲剧”与宗教意味

易卜生创作的“社会悲剧”《娜拉》在出版时遭到了上流社会的非议,但他丝毫没有退却,继续创作。易卜生的创作引起了曹禺对于创作反映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激发了曹禺创作对于揭露社会问题的强烈愿望。从第一幕到第四幕,《雷雨》的主题具有一致性,主要体现了渺小的人无法反抗命运的无奈与悲哀的、专制思想对人性的扼杀、二三十年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弊病等。

除了易卜生的创作,《圣经》与宗教思想也启迪了曹禺的创作。《圣经》作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共同经典著作,在戏剧结局的出现十分耐人寻味。曹禺是在父亲死后,才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圣经》,去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不为信教,而是为了寻求一定的人生思索的启迪。

从古希腊悲剧到易卜生,从“三一律”到“表现主义”,以《雷雨》为例,结合曹禺的个人传记与各方面研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西方悲剧及理论对曹禺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2]田本相.曹禺传.东方出版社,2009 年。

[3]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