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戏曲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就现代流行音乐与戏曲传承发展的融合性做出研究,用于观察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所带来的传承发展,可以为戏曲的持续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中运用了多个富有戏曲元素的歌曲成功案例以及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结果即媒体调查数据来说明其关联性,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伴随社会发展,中国戏曲如要适应时代的变换,就要采取一定措施,与现代音乐融合起来,使得其受众面更广,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戏曲;元素;流行;音乐;传承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群体对于艺术的要求与鉴赏水平能力逐步提高,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自然拥有非常多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一些优秀的戏曲被现代音乐制作人用来进行“双创”,传统戏曲的元素融入到了现代音乐中去,产生了另一种和谐的美感,也促使了一大批青年群体认识和了解到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自发主动的去查阅寻找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创新不仅为我国的音乐制作提供了灵感,也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帮助,也使得由于时代发展所导致戏曲淡出大众视野的现状得以改善,传统戏曲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度。
一、音乐添加戏曲元素实践举例----《说唱脸谱》
其实这样的成功并非是偶然,我们可以从而对此进行一个讨论,首先音乐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旋律总名词,戏曲虽然不是纯音乐的表现形式,但是通过音乐进行表达确实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现代时代飞速发展,人的生活节奏相较之前更快,所以戏曲的表现形式逐渐与时代脱轨,并不是它的内核不优秀,而是它确实难以符合当代主流群体的品味,由不同生活节奏所衍生出人对于艺术鉴赏的选择是不同的,所以现代的听众不会对其有莫名的厌恶情绪,这是万万不可混淆的。但是随着现代音乐发展的需要,一些优秀音乐制作人开始研究起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尝试着将符合我们当前音乐选择的流行音乐与传统的戏曲进行元素的融合,使传统戏曲拥有了一种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这在之前一定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但是实践成果却出奇的好。
那我们来进行一个举例,《说唱脸谱》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首京歌,它由作词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它创造性的将京剧元素和旋律与流行音乐进行一个融合,这样巧妙的构思使得这首歌琅琅上口,亦歌亦戏,有趣的是它采用的并不是京剧的一个选段,而是结合京剧元素所谱写的歌曲,这首歌曲在当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频频出现在央视的舞台上,在当时传播能力一般的年代获得如何巨大的关注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也由此见得大家对于此类音乐的表现形式还是较为欢迎的。这也是目前网络上能查询到最早一批结合戏曲元素所制作的现代音乐了,第一次的成功势必会引来更多音乐制作者的效仿,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结合了现代音乐的媒介,传统戏曲就可以符合大众的审美,更利于此类文化的传播。
音乐的表现形式本就是不该受到太多的牵制的,虽然有部分过于夸张的表现形式就例如现代主义的无调性音乐一样,难以被理解,但这样的音乐本来就就具有实验性,前文也说过了,我们的音乐审美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而进行改变的。艺术是一个宏大的标题,我国的艺术文化本来就与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毕竟我们拥有更长时间的历史沉淀,自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的联系更会紧密,我们也从中认真学习借鉴优秀的一部分艺术内容。但也会有一些人发现我们自己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正在一点点的淡出大众的视野,所以基于这样的考量,不免会有一些艺术家尝试新旧融合,讲戏曲与流行音乐进行碰撞,产生出热烈的火花。
二、戏曲符合赋能音乐条件的理由
《说唱脸谱》仅仅是一个开山之作,因为它是将京剧与流行音乐进行的结合,但我国地大物博,相应的文化遗产自然也很多,戏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庭,它由于地域风俗等方面的不同,衍生出许多的戏种和门派,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的剧目数更是数以万计。像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豫剧等是较为主流的戏剧种类,自然就受到更多制作者的青睐,就例如《霸王别姬》、《女驸马》等都是采用的主流戏曲种类,但戏曲对于流行音乐的赋能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些主流种类,除了接触群体数量的不同外,每一个类型的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那就例如盐城这一带,流行的是淮剧种类,同时我们可以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观看到有关于淮剧的艺术改编和加工。
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戏曲是如何将其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去的,首先,戏曲每一个剧目都有详细的剧情和章节,对此我们可以联想一下西方的歌剧,是有一部分相似性的,两者都具有叙事性,它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那我们就拿《白蛇传》作为举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它讲述的就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所经历的漫长而坎坷的爱情故事,如果是现代音乐大部分3-5分钟内是根本来不及讲完这么一个故事的,而为什么不说戏曲融入流行音乐?因为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四字,但流行音乐与音乐剧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只能将戏曲中的“唱”元素与其进行融合,所以很大程度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都是以戏曲唱腔结合进流行音乐为主的。这样的融合既保留的戏曲的鲜明特征,又不失现代音乐的传唱性,其实它降低了戏曲的门槛,让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感受到亦或者是可以切身歌唱具有这样特点的歌曲。大部分的改编都是采用的戏曲中最为人熟知的选段,或者是现代作词进行一个戏腔的演唱。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创造是符合大众期待的,我们结合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观察研究这类歌曲下面的评论就得知,绝大部分的群体对此表现出“惊艳”的态度,进而焕发出对于我们文化自信的树立,对戏曲进行引用的歌曲爆火后,也会导致大批的听众自发的去查找原戏曲,去了解属于我们的戏曲文化,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大家也都知道近几年所催生出的一个是上面名词“中国风”指代各方面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接壤,有浓烈文化底蕴气息的各类事物,音乐亦是如此,近年爆火的《赤伶》由李玉刚进行演唱的版本评论下绝大多数在赞誉我们的国粹,试图唤醒我们对于国粹戏曲的重视和传承,也生动的描述出这首歌所表达的思想,还不忘诉说自己心中对于戏腔的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评论群体多为00后新时代的新青年,进而印证了,优秀的传承改编可以焕发出我们内心的文化自信,可以促进我们并且呼吁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好的方向,值得我们去重视,因为时代在变化,我们不能顽固守旧,而是要积极的采用合适的方法,用现代的方式去呈现出我们传统的美,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方面。
三、戏曲元素加入流行音乐的导向作用
信息化时代促使我们可以更为便捷的领略到来自社会各面的信息,同样对于这种全新音乐形式的传播也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目前主流的媒体平台例如:微博、抖音、快手、bilibili等软件都在减少我们之间的虚拟距离,让消息不再闭塞,这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高的自信,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为更多人服务,被更多人认可,同时如此开放的网络下也促使音乐制作人们更加严格的把控我们对于作品的质量要求,任何以“借鉴”为名义的抄袭行为也都无处遁形,前两年火爆全网的《武家坡2021》也陷入了此类风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首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其原作也确实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但就由网友发言其旋律是借鉴于日本虚拟歌手“初音未来”的一首作品,经过旋律对比并翻阅出往年截图后,确实发现存在借鉴并未标注原作者的现象。
我们去观察它的积极面,就是这样的改动使得现代人更为接受,更加愿意去听,甚至去主动了解其中的故事,这对于戏曲的传播与传承是非常有利的,但消极面就是部分音乐人凭借戏曲这个抢手的ip,以此进行不把关的音乐创作和改编,导致作品的质量低下,抄袭化严重,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我们作为听众角度来看,只要足够优秀,改编足够动人,那就是会有大批量的听众进行欣赏并传播。想必大家都听说“戏班子”这个名词,那往年戏曲的表演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戏台上进行表演,也没有今日的直播、视频等形式,就在当年,戏曲也是一个地域某些种类的文艺演出,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戏曲的机会也更少了,也很少有人会去主动查询跟戏曲有关的内容。而音乐又在我们的身边持续存在,相信大家都有随机播放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在随机播放中播放到一首让你感到惊艳的作品,那我认为你会去刻意的了解一下并且收藏这首作品。同样现在有许多音乐博主是专门做音乐推荐的,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用更短的时间就能激发你的兴趣从任何角度看来都是非常好的。
传统戏曲依靠传统的展演方式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不是因为它不够优秀,我在上文也提到了,我们现代生活习惯与审美与以往大有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更新颖的方式去接受它,所以适当的掺杂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是一种较好的做法。这是一种积极的导向,我们在戏曲受到时代因素打击下,需要此类的优秀二创为其赋能,艺术的定义本来就是非常广泛的,我们不能拘束于其独特性,我们要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其实我们身为听众更能够看出什么样的作品会更吸引我们的注意。
所以戏曲元素加入流行音乐就是为传统文化指明一条符合现代化传播的道路,他可以用部分的展示来激发听众的兴趣从而引导大众对戏曲本身进行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和关注,它也进一步赋予了音乐所存在的意义。
作者简介:周磊(2003-),男,汉族,江苏苏州人,学历:本科,职称:学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