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古典舞在舞蹈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舞蹈课程善于借用中国古典舞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中华古典文化风韵与舞蹈审美魅力于一体的艺术。摸索中实现了一次次的建设性突破。本文通过笔者中国古典舞舞蹈教学的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发现中国古典舞与新课标教育要求下舞蹈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适配性,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具有极强的助力作用,以适用于素质教育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形式,实现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因此,借助传统文化这个关键因素,实现中国古典舞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之融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推动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古典舞课程建构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中国古典舞;舞蹈课程
一、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古典舞课程概述
1.新课标教学要求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为当代教育与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宏观意义而言,主要集中在转变教育观念;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内容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转化学习方式;同素质教育理念保持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就艺术方向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其对于舞蹈的艺术实践提出了“表演”“创造”“欣赏”“融合”四个向度的课程要求,其中涵盖具体的14项主体学习内容。
舞蹈课程教学要求表现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舞蹈教育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素养、情感陶冶等方面;新课标强调舞蹈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创作,深入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和价值;鼓励学生在舞蹈教育中发挥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创作,形成个性化的舞蹈作品和风格,展示个人的艺术魅力;要求舞蹈教育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观念,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各种文化和舞蹈形式,开阔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强调建立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评价体系,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舞蹈教育中,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舞蹈教学之目的
舞蹈教育,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下,“美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借助舞蹈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美”的培养,其中包括“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等方面。由此,舞蹈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新课标的舞蹈课程目的,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感性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的结构设计
1.课程导入:促励欣赏能力稳步前行
课程导入,作为课程教学的最初环节,借助施教者语言、动作等手段,实现受教者安定情绪、调整状态、融入课堂等目的。中国古典舞课程导入,在实现基础目的的要求下,积极推动对欣赏“美”能力的提升,依托于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确立学生良好的“喜恶”意识观念,促进学生正确欣赏意识的思维确立。
2.互动研讨:致力创造能力多重可能
课程实施中,“互动”成为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联系的纽带。“新课标”的颁布,再度强调了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关系。通过互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知识拓展:关注融合能力多元发展
对课程的总结与知识的拓展延伸。阐述学生的主要问题,同时以学生所呈现的最终结果进行知识拓展,对舞蹈教学元素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进行分享,舞蹈的成因、发展过程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再度突出强调舞蹈课程的主题。审美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学生人生追求的目标。而“美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美的感知与创造“新课标”的颁布,无不体现着对“美”教育的指向,作为课程结构的第四阶段,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某一案例进行分析与拓展,作用于学生内心,以舞蹈课程的审美体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新课标下古典舞教学实践优化思路
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是实现课程有序开展的基础;是对课程的准确定位;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结合当代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构建现状,对古典舞课程结构的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课程建构中的困惑进行思考。为中国古典舞课程实践的优化思路提出一下思考:
1.紧扣主题重构内容
课程结构以围绕主题进行规划设计。特别是当下新兴古典舞舞蹈课程形式的有效开展而言,主题显得尤为关键。主题的方向与大小,直接影响课程结构的教学框架规划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主题的设定,应当以诗词所传达思想为区分要求。以中国古代“踏歌”与当代舞台表演《踏歌》对比分析为例,“踏歌”在中国唐代以“乐舞”的形式出现,尽管与当代表演中的审美提升与艺术风格相近似,但古代乐舞呈现中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实施中,着重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感知”这一目标,由此,在肢体教学中,合理规避不适用于中小学教育的内容,站在“美”的培养这一角度,划定教学主题。
2.前后关联重构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以循序渐进、前后呼应的形式展开。课程结构的搭建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前提,遵循设定主题的范围,围绕教学实践思路建立起内容与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课程开展中,如以诗词文化为基础,衍生式产出舞蹈动作,进行舞蹈表演内容的教授时,应当将诗词中某一诗词或诗字之意进行阐述,运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将抽象概念具象转化为客观“自然物”,而后才得以对诗词或诗字的动作“仿生”实现舞蹈内容教学。如对诗词或诗字的解释部分抹除或切换至其他环节中,就无法实现“引入”的教学手法。
3.“启发式”角度重构学习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小学教育的要求下,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根据学生能力与水平进行引导教学。[1]引导式教学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语言组织与表述下,学生按照教师思路为主线,作“横向”的发散拓展。而对于培养学生更强的发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相较于“引导式”教学方法而言,“启发式”教学显得更为重要,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思考,形成独立的思维路线。于诗词舞蹈课程之中,教师通过对诗词中某一关键词、关键字的解释与说明,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逻辑的思维路线,在思路中,实现舞蹈同诗词的对话、互动,最终完成诗词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结语
中国古典舞以其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与精神意蕴在素质教育中小学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实背景下,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提供了深厚的教学内容。“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古典舞课程结构的合理建设,是实现中国古典舞实践教学的基础,更是进行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基础。本文以“新课标”为背景,对中国古典舞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与专业院校舞蹈课程的设计具有极大差距,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当从导入—尝试—研讨—拓展四个步骤依次展开。主题明确,各环节紧密结合,才能对中小学古典舞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突出“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冰雪,邹惠兰.小学校园舞蹈普及的实践教育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9):111-112.
作者简介:温馨,(1998-),女,汉族,内江,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表演。邓小林(1990-)女,汉,遂宁,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