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

秦兰兰
  
艺术交流·下
2023年11期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衍变。艺术歌曲自西方传入以来,在我国近代与古诗词结合形成古诗词艺术歌曲,黄自、青主、赵元任等代表人物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艺术歌曲中国化的特征。笔者在熟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代表人物的作品分析,归纳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及蕴含的价值体现,意在呼吁国人更多的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领略诗词文化艺术,弘扬时代精神。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

引言

近代前期的中国,社会形态严峻,音乐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反映着政治的发展轨迹。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学堂乐歌的建设,采用新颖的创作手法配之中国的优秀古诗、词句,使得我国在近代有了自己的艺术歌曲。中华诗词,经久不息,绵延长存。在当代更是借用丰富的媒介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殊之处除了其中西结合创作手法以外,还有内容所传达的情绪和意境美,在演唱时配以舒缓的钢琴旋律,听者更能投入情绪。对其发展脉络、代表人物、作品特点以及演唱时的关注点,是笔者想要总结讨论的,学识尚浅,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一、西方艺术歌曲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1.艺术歌曲是什么

最早对艺术歌曲的定义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将德语“Kunstlied”一词翻译成中文即是“艺术歌曲”,二是笔者曾经翻阅查找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解释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流行在欧洲一代的抒情性歌曲,叫艺术歌曲。

一般而言,艺术歌曲的体裁具有以下特点:歌词通常出自名家诗作;文学性特点强且强调为文学服务;不可或缺的钢琴伴奏;注重细腻的演唱且呈现方式通常在室内。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念由来

战争使得各行业的文化、思想等发生猛烈撞击,音乐领域也得到交流融合。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一大批知识分子借鉴了西方的作曲创作技法,为中国的古诗词配乐,还加入具有民族风味的钢琴伴奏,而传统的古诗词歌曲通常是自身吟唱为主。百年来,作曲家们孜孜不倦地创作出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它不仅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词与乐相交相融的和谐文化,而且也抒发了作曲家的个人情感和现实感悟,发人深省。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脉络发展

3.1古代衍化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历史久远,唐代期间诗歌十分盛行,这些诗歌多配之入乐,继而成为“诗乐”,宋时风靡世俗音乐,宋词得到世人赏识,“曲子词”在市民中间广为流传,到了元朝,元曲异常兴盛,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了小曲、小调,我国现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或多或少的从这里汲取养分”。[1]由此也可以发现一件新事物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一定是伴随着其他事物不停的发展、演变。

3.2近现代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作曲家们逐渐地将一些富有民族因素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古诗词音乐作品的创作当中。诸如青主的《大江东去》以及黄自的《思乡》等。作曲家们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在谱曲的时候运用较多的民族特色因素,如五声音阶的运用,同时采用西方歌剧中的声调,如宣叙调、咏叹调等,创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新中国成立后,古诗词艺术歌曲开始缓慢发展,主要以革命歌曲为主流,所表达的主题内容比较单一,旋律大多也是重复的,只是换了歌词,改革开放后又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态势,且影响范围扩大,现代因素也运用到其中。

二、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作曲家们风格炯异,所呈现出的作品特色也是千姿百态的,但总体来说,除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人物形象或者用极其优美的笔触写景之外,在语言的词律韵味的特点上,强调与钢琴伴奏的结合作用,旋律也多是优美、中和的。

1.代表人物及作品研究

1.1青主与黄自

提到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青主。一首《大江东去》拉开了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序幕。青主的《大江东去》,是根据苏轼的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谱写的独唱曲,其音乐的气派、艺术张力的饱满,给人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富于震撼力的感受。在青主的艺术歌曲中,强调注重诗与乐的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在体裁和题材的选择上一般没有太大的限制。

当你听到演唱者唱出一段优美舒缓的旋律,同时产生出思念家乡的情绪,那我想这个曲作者当属黄自无疑了。黄自的作品创作没有复杂的技法,结构规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能清晰地表达出他想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具有浓郁的民族主义风格。他不仅创作出以《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等为代表的抒情性艺术歌曲;以《花非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点绛唇赋登楼》等为代表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有《赠前敌战士》、《九一八》、《抗敌歌》等代表的现实性艺术歌曲。

1.2比较研究

笔者从歌词内容的选取,词乐关系的处理,创作技法和美学特征,分析比较黄自和青主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和美学特征的异同点。

异同点:在词乐关系处理上,青主与黄自都很注重古诗词朗读时的声韵与音乐的关联,将歌曲的旋律和诗词的语言紧密结合,不同的是黄自擅于根据语言自身的平仄规律来处理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的规范严谨,青主则使字句与艺术表达效果的轻重相得益彰。

在曲式结构上,两位作曲家都以较强的逻辑性将诗词结构与作品曲式结构结合,通过判断诗词所要表现出来的情绪来配以音乐的结构。不同的是黄自的作品更为系统地运用了调式功能和声手法,且与形象的塑造有机结合,强调表现效果。

在钢琴伴奏上,两位作曲家都十分注重编配伴奏织体类型的原则,通过歌词的内容,选用恰当的织体形式,充分的利用我国民间音乐传统手法中的造型手法,精心设计伴奏类型,以最简练的手法获取最完美的效果,并激起演唱者的表演欲望。[2]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2.1中西结合,以西为用

以青主所创作的《大江东去》为例,这类作品既能反映出作者娴熟的运用西方的作曲手法,又能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强大魅力。中西结合,融汇贯通,创作出属于华夏人民的音乐,这在近代中国成为音乐家们创作音乐最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吸收借鉴他国优秀的文化,同时也不忘本,是每个作曲家都应保持清醒创作的前提条件。加之诗词价值颇高,学以贯用,中西结合,对后来的各种音乐文化也都有帮助。

2.2浓郁的民族风格

黄自的音乐作品最能体现民族风味,他力图尝试创造一种有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现代音乐语言,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自觉主动地引入了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与古典诗词结合,力求运用现代音乐语言进行民族化创新的探索。当你在异国他乡听到黄自的曲调,你会在心中默默燃起思乡的情绪,舒缓的旋律使人心驰神往,这是专属于每个中国人的默契与浪漫。

2.3时代性创新性

近代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借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来抒发情怀,激发和鼓舞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这一时期的作品通常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表现了对积极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这时期的艺术歌曲通常是描写对社会现实的控诉,抒发作者个人的思想。深刻的时代背景深刻影响着音乐家,他们化悲愤为力量,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抒发着心中的豪情、家国希望,让艺术歌曲更具有中国内涵、时代意义。铿锵的字句,激情的节奏,奋勇向前,中国必胜!

2.4重视钢琴伴奏

现如今,钢琴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电影电视配乐,还是课程建设,钢琴成为最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同时,钢琴伴奏与古诗词的结合,更能衬托出歌曲的意向、情绪,发挥着渲染音乐氛围等功能。所以,我国的近现代古诗词音乐作品的主要创作特点之一便是大量使用了钢琴伴奏,选取合适的伴奏音型,来烘托了其主要创作内容。除此之外,在表达对象方面,也时常将钢琴拟人化,用来描绘歌词中的意象,比如哀嚎声、黄河咆哮声、风声雨声等等,丰富作品内容。

3.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理论阐释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特征上,常常体现出中国传统汉语语言的声调和韵味,以及由内而外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自身的精神特征。在咬字、发音以及呼吸气息上,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色。???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当代歌唱家在演唱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应当合理运用呼吸、与身体交流配合、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科学的共鸣,使之唱腔更具民族性、时代性,更好的传递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研究

1.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1.1语言美

古典诗词的创作多是抒发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所以多是精致的辞藻,供人商赏读、揣摩,所以它的歌词所传递的文学性较强,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诗人曲作家往往用一个字便能深入人心,表达出整首诗词的特殊意蕴和情感。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以后,现代诗歌普遍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打破限制,同时因为艺术歌曲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改变更能将音乐艺术的种子带到世界的每一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空闲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整体的审美水平和意识也得到提高。

1.2旋律美

以诗配乐,古典诗词就有了音乐性质。纵览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速度基本上以中速和慢速为主,加之徐缓松弛的节奏,长短音型的配合,更能展现古诗词当中的意境美,描绘诗词中的形象,做到旋律与节奏的完美融合。

1.3诗乐美

单凭寥寥的几句文字是不能深入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而音乐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单调,诗与乐的结合,旋律与歌词的交相辉映,更添生机。因此也有了词作家、作家的分别。一部好的作品除了要具有内涵的文字、深刻的内容以外,也要有适配的曲调,完美的伴奏才能传播久远。除此之外,将歌曲情绪传达出来的歌手也非常重要。这里对演唱者提出要求,即深入的体会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在演唱时以饱满的热情展现诗乐美,让听者获得诗乐融合美的审美体验。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

2.1推动音乐文化教育

教育贯穿到各行各业,而文化教育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教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深刻的感受到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使得世界各地都能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大。笔者认为在学校的教育种应该加入古诗词文化的学习,经典书籍更要去揣摩。社会教育团体可以定期开展诗词文化交流大会,或者与之相关的赛事,来增加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全民的文化素养。

2.2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提高古代诗词的艺术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熟能生巧,只有读得多想得多,审美能力自然就得到提高。[4]其次,要会听、爱听,聆听旋律歌曲、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保持对音乐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对音乐这个大范围的审美能力。最后,尝试吟唱诗词,更好的提高我们的音乐感,同时自觉地做艺术歌曲的传播者,从学校做起,逐步走向社会、国家,提高整个世界的音乐审美能力。

2.3经典普及大众

近些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每个饱读诗词、满腹经纶的人有了体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天地,更让观者为之热爱上中国的古典文化,甚至影响到国外,让许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湖南卫视曾举办过《汉语桥》等电视栏目,笔者从这个节目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世界,诗词歌曲也是一座桥梁,更何况音乐是无国界的,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结语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诗词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灵魂之一。笔者对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做了简要概述,并且以近代代表人物的作品从歌词、演唱分析等进行阐述总结,归纳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在对案头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类的过程中偶感力不从心,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加强锻炼。最后笔者想要通过这篇拙作呼吁当代音乐家、作曲家结合时代精神,将民族音乐的因素带入到作品中,担当传承复兴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使命,呼吁音乐理论研究学者包括笔者自己,要更多地关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郝建红.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黄河之声》.2007年第9期.

[2]邓兰.青主与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特征之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6).

[3]黄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0(6).

[4]华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J].当代音乐,2021(4).

作者简介:秦兰兰(1999-),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安方向:中国音乐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