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舞蹈生态学呈现的中国民族舞蹈“语言”

陈衍伊
  
艺术交流·下
2023年11期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舞蹈生态学以舞蹈为核心,观察舞蹈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对舞蹈生态的产生、存在、发展规律的探寻,研究其特点的形成,探寻生态对于舞蹈的影响与发展。在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属于当地独特的原生态舞蹈,并创造独有民族的舞蹈语言,所呈现出的舞蹈身体形态、节奏、步伐、意象,文化特征都具有一定的不同,形成每个民族的风格特征。舞蹈的民族特异性与舞蹈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着联系,并优化舞蹈原有的生态环境。本文从生态出发,基于民族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着力研究民族舞蹈“生态”的风格建立与舞蹈语言,使生态在舞蹈艺术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环境;民族特异性;羌族舞蹈;发展

舞蹈生态学最主要目的是研究舞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介入舞蹈,了解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的生态观念,同时舞蹈语言也带给生态新的启发。因此,舞蹈与生态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为舞蹈寻找出新的发展和突破,从而也为舞蹈产生新的可能性。

一、舞蹈生态学的语言显现

《毛诗序》[1]中所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舞蹈是肢体动作、虚实空间与心理生理的结合,通过舞蹈身体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生态的介入给予了舞蹈不同的角度,对舞蹈的特质有侧重的进行研究。因此,舞蹈生态学是将舞蹈作为“核心物”,它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关系之间的问题,从而通过生态的联系,解释其舞蹈现象,揭示舞蹈的运动规律。

舞蹈生态学强调环境因素影响而构成的身体语言。例如:舞蹈的动作来源于生活,最早是人对狩猎、农耕生活场景的模拟以及环境下人的内心情感,之后,受到自然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巫术的影响,形成了祭祀、驱鬼、庆功、劳作和祈求幸福的主要方式。生态的介入关心的是舞蹈受环境影响下生物实体的生存、繁衍状况,体现出现鲜明文化特征的舞蹈身体语言,构成更高层次的舞蹈现象,达到表意抒情的目的,实现审美价值。

“舞蹈生态”是一个持续探索的未知世界。舞蹈语言装置是心理生理意象共同存在的内心情感世界,舞蹈的涵义包含了许多环境、空间、时间等外界因素,其中一大因素是“生态”。舞蹈是环境的核心物,舞蹈生态项主要研究舞蹈核心物—环境因子[3],环境与核心物是交互作用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随着研究方向重心的偏移而发生改变。同时,观察环境与核心物关系时,分析出其中直接可观测的因子。既要观察舞蹈语言中可分解的部分又要重视舞蹈与环境的综合分析。

舞蹈身体语言是以人的形体动作多维空间为主,具有复杂性、特异性。生态的介入对于舞蹈既是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和社会环境发挥的作用,又是两者之间宏观的、多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考察。从而能够了解环境等因素对于舞蹈的影响和制约,以及舞蹈的发展、情感世界及表现形式受到哪种方式、哪种程度的影响和制约,通过了解之后,对舞蹈语汇进行解释,解释舞蹈语言的自身发展规律,对舞蹈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二、羌族舞蹈文化特征的生态观念

舞蹈生态是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发展、演变从而形成的。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独立民族是在其长期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从而将自身的文化不断地繁衍、世代相传。影响舞蹈民族特异性[4]的主要分为自然、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主要指地理、水土、气候等自然事物而形成的环境因素,也是构成各民族舞蹈生态环境的基础,它间接决定了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环境主要是民族情感、意识、习俗、心理等因素,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活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艺术活动。接下来,举例中国舞蹈民族羌族的生态文化特征。

羌族被称之“云朵上的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喜歌善舞。羌族人民生活在岷江上游几千年,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原因,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羌族舞蹈肢体表达的风格和动律特征。由于其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原因,羌族崇尚“万物有灵”,至今生活中仍保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的阶段,影响羌族舞情感表达内容形式的文化特征。这些生态因素对舞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于羌族人民常年生活在高山高原以及河谷地带,需要长时间走陡峭崎岖的山路,羌族人民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所构成的生产生活劳作方式以及上下爬楼梯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羌族民族舞蹈独有的体态与风格特点。由于羌族人民农耕的生产劳动方式,大部分时间需要用手部及上半身运送生活物资,因此,羌族舞蹈手部及上半身动作较少,手臂呈轻盈摆动,上半身呈胴体轴转运动。腿部动作较复杂并灵活多变,小腿尤为敏捷[5]。羌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是在其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长期积累起来的,在自然环境中探寻羌族舞蹈的形态和动律,从而构建特定的舞蹈身体语言和舞蹈文化特征。

羌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坚持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天地、山林世间万物都是有神灵的[6]。羌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由“巫师”组织进行宗教祭祀或习俗庆典大型,因此,现在所看到的舞蹈祭祀仪式是羌族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总而言之,羌族地区的祭祀文化是社会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是羌族舞蹈的起源,也是羌族文化的魅力。例如羌族的传统节日“瓦尔俄足”节,源于古羌的宗教崇拜,表现了对女性的生殖崇拜,是独有的母系崇拜的原始遗存,羌族舞蹈中表现了“顶胯”“甩胯”等胯部动作,突出表达了“S”形态投射的女性崇拜。

三、生态介入舞蹈之无限启发

舞蹈生态学的基础是我们在现代化舞蹈发展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护与传承原始民族特有的“自然生态舞蹈”,在现代化舞蹈现象冲击之后能够应对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学的作用是去寻求发现生活中没有得到证明的,去证实它是正确的,支撑这一理论的形成。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对舞蹈文化的深入,用生态位的角度看问题进行研究,应用生态学理论。

生态介入舞蹈带来了无限可能,在舞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着眼于生态对舞蹈播布区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研究。由于舞蹈是身体语言,并具有不同的舞蹈生态环境。因此,对于舞蹈生态的播布,既要关注共时性的环境因素,又要观察历时性的生态关系。适应多重舞蹈生态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生态的研究分析为舞蹈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和丰富资源。

中国各民族地区具有不同的舞蹈生态环境,生态学运用于舞蹈之中,需要联系自身的实践经验,并予以运用。需要我们用较全面的观点着眼去看待不同层面的舞蹈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舞蹈某一生态项或生态因子的影响与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证实不同民族舞蹈的源流谱系及流变状况。

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对过去难以解释的舞蹈现象提出新的看法。舞蹈与生态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寻舞蹈的内在发展,对舞蹈发展中所存在的现象做出描述与解释。生态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于,合理科学地阐释舞蹈语言及现象、不断创新发展舞蹈交叉学科的新领域,强调舞蹈的文化涵义,并促进有关学科的发展、指导舞蹈实践与加大舞蹈艺术发展,为舞蹈提供新的想法。

结语:

生态介入为舞蹈提供更多的可能,生态不仅是对纷繁复杂的舞蹈现象进行科学地阐释,还开拓艺术科研的新领域。生态的介入指导舞蹈实践,促进舞蹈的创新与发展,生态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将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提问进行研究分析,在舞蹈研究中要具有“生态观念”的意识,生态介入舞蹈是将自然与社会的方法引进艺术与生态相交融的实践,为舞蹈语言、舞蹈意象达到新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编.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学科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3):28- 33.

[3]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04):92- 104.

[4]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5]马琳.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J].艺术评论,2012(06):108-111.

[6]资华筠.舞蹈与宗教关系的方法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1991(04):41-43.

注释

[1]《毛诗序》是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作,分为大序和小序。

[2]摘于《诗经·毛诗序》,表达人在非常激动,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

[3]资华筠,王宁编.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4]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04):92- 104.

[5]马琳.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J].艺术评论,2012(06):108-111.

[6]资华筠.舞蹈与宗教关系的方法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1991(04):41- 43.

作者简介:陈衍伊(2001-)女,汉,四川威远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舞蹈美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