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美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路径探索

——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为例

华景飞
  
艺术交流·下
2023年12期
重庆三峡学院

摘要:目前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美术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淡薄、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不强以及对课程思政的效果不关注。结合美术学科的学科特征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中学美术作为学生审美认知与情感体验培养的关键载体,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初中是形成良好品德、掌握积极思想,积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阶段。选择初中美术中与生活连接最为紧密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分析其特点,探索在该领域下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融合路径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校及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低

课程思政融入美术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即美术教师思政育人意识的淡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首先,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美育和德育,但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线上课程频繁,美术课面临严峻的课时压力。美术课时的缩小带来的后果是美术教师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对在美术课上进行思政教学的主动性不强。其次,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活动,如培训、竞赛等较少,美术教师缺少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概念与方法的机会,更无法在活动和比赛中获得锻炼,自然会降低对课程思政的关注。

2.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增强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美术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味,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必须重视对思政的渗透。而当下大多数美术教师更多关注自身美术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中注重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仅仅将课程思政的融入当作课堂教学走形式的过场。教学方案设计单一,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灵活性欠缺。具体体现在需要进行思想政治觉悟引导时,仅用一句话的价值上升作为对知识内容的升华。在新时期,在国家高度重视美育的今天,中学课程思政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和口号,美术教师应关注和提升自身的德育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

3.美术课程思政的效果不够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业表现,而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课程思政则更多地被当作主课的辅助。究其根源,也是由于学校对思政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思政教育督导的专项机制和考评制度。而在教材方面,也未建立完善的美育评价制度评估体系,缺乏具体的考量形式。如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第四学段对应的“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共有7课,其中如《美丽家园》、《变废为宝》、《公益招贴设计》等课程均涉及了爱国主义、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而在教材的评价要点部分只涉及了设计艺术知识性评价,并无明显思政教育评价引导倾向,仍需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时自行挖掘教学点作教学评价设计。

二、课程思政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课程思政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品德、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与人格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获得初步成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人文和审美素养。美育融入到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思政建设是必要举措。

从学生身心发展层面来说,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动荡期,生理的快速成长带来情绪与情感的急骤变化,主要变现是思想敏感,易受影响。在信息极度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生在广泛的信息接收途径中接触到多样的文化价值观,虽看似拓宽了眼界,却难以不引人担忧。对外来文化众星捧月却对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视若罔闻的场景也屡见不鲜。一个中学生每天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学校里,在各科的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康认知的重要方式,作为美育主场的美术课更是有必须承担的责任。

2.课程思政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性

美术学科图像化、易识别的学科特点,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其思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感染激发、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情操目的。审美教育是塑造尽善尽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认为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完善方式。并且美术教学内容中饱含着大量文化传承、爱国情怀等隐形的可被挖掘的思政内容。因此,美术学科以其综合性的艺术作用为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案

1.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特点分析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四大艺术实践板块之一,其中包含视觉信息传达、生活与设计、工艺传承和环境营造四项具体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表示,通过“设计·应用”,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技能、知识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传承和创造。该领域最大的特点在于实际运用于生活的创意思维与设计技能的培养,学习的结果直接指向“传承与创造”,因此特点可概括为创意性、实践性和传承性。这个结果本身就暗含思政教育的意蕴,隐性的价值即工艺传承与文化自信,因此该学习版块最有利于挖掘和开拓思政教育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理念的完美载体。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根据课程育人价值将艺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规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美术课程内容中的“设计·应用”领域集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即创意实践。“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与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1结合其学习目标我们可知,该领域中的“设计”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需求和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任务要求,“应用”是所学技能和灵感创意的实践落地,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应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各种设计类课程,在设计教学中,灌输这种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当今世界的发展是各国科技与文化的较量,面对我国频繁被“卡脖子”的科技现状,我们急需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意实践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意实践的培养有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在美术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设计·应用”领域中所学习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是与学生生活连接紧密的实用艺术,而思政教育的存在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各个版本的美术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依据核心素养所培养的目标,选取多种角度的切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多样。美术教师应深度分析美术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内涵,把握知识能力要点与审美教育要点,围绕理想道德、法治纪律、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展开教学。如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的《变废为宝》一课,通过了解生活中废弃物的特性、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使废弃物成为艺术品,能够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中的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社会问题。在本课时中教师的思政融入点还可以放在启发同学们思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们回顾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有“恶小为之”或“善小不为”的疏忽,教导同学们点滴之水可汇江川的道理。

除了考虑课程知识点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之外,还要探索学科知识的负载空间和外在张力。这需要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资源整合,美术教师应及时关注时事政治,探索可用于教学的材料,找准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如湘美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我的网页》 一课,教学除教授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审美基本元素、规律及方法之外,教师可挖掘的思政着手点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如网络诈骗、网络病毒等,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探讨网络安全问题,为学生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设计为思政美术的主题式教学,可以结合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等引导学生制作具有正向价值内涵的主题网页。在教法上,设计以网络病毒入侵小插曲、网络诈骗剧本杀等游戏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使思政教育融入美术课堂的形式更加灵活,易于接受。

2.2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载体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载体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改革的重要保障。3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思想政治内容对比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更加枯燥乏味,在教学中若运用单一的讲述法进行情绪渲染,会流于刻意的强调上,会引起中学生的反感甚至引发其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因此在美术课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美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投入心思将其“加工”得生动活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思政教育的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教育在中学生群体中不被重视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知识与其有何切身联系,这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实施,更体现不出思政教育的效果。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因此美术教师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教学。“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学习如何创造的技能,采用思维与探究教学法更适用于设计的特征,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对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而言,其原本的学习内容就充满趣味性,教学内容需要各种材料与工具的辅助,易于激发起学生兴趣。而如何在思考与动手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是值得去探究的。教师不应局限于教室内部的传统学习,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更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如设计思政教育与设计专题,让学生采用多元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红色文化与设计”主题教学中,教师可让同学们在课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并选取某一红色故事,在课堂中通过肢体语言去演绎故事情节,并运用美术设计技能讲述故事脉络。模仿博物馆中的展陈形式,制作事件发展流程图等。这一学习过程加深了同学们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建立与自身的情感关联,在故事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道德的价值熏陶。

2.3明确可检验的思政教学成果

合理、量化的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具体到“设计·应用”领域,《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各学段的学业质量做出了详细要求,其中与思政教育关联最大,利于挖掘教学点的一条是“能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社区环境或所居地地区的革命遗址、古建筑、古村落进行调研并创作作品。”从这条学业质量评价中我们可明显观察到“设计·应用”的学习评价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红色爱国精神等多个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然而评估的出发点也是美术专业知识层面,对于学习内容中思政部分的考核则没有具体的测评机制。思政育人的最终结果是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行为上的反馈,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应当在教学中穿插形成性或诊断性的评价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设计·应用”领域的思想政治考核方式应当结合其领域内容特征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美术教师在课程中长期的观察与引导。

四、小结

本文从分析目前中学美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节重点阐述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式。第四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课程思政和美术单元课的教学中,对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相结合进行了论述。

参考文献:

[1]沈瑛莹.中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颖.对以设计为主线的初中美术课程的初步设想[J].中国美术教育,1999(05):15-19.

[3]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248.

1沈瑛莹.中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颖.对以设计为主线的初中美术课程的初步设想[J].中国美术教育,1999(05):15-19.

3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24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