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张立娟
  
艺术交流·下
2023年16期
玉田县散水头镇散水头中学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同样承载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使命。然而,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美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创作实践以及作品赏析等环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美术;心理健康;作品赏析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创作过程中释放情感,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提升观察力和抗挫折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美术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因此,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提升意识,在美术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蓝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哨。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师在构思教学设计之初,就应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并巧妙地将它们与美术知识、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滋养和成长[1]。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使他们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以冀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公益招贴设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公益招贴的社会功能和设计原则,让他们明白公益招贴是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设定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公益招贴主题,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关注心理健康,共建和谐校园”等。此外,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关注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以细腻的眼光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美术教学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一次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自然的美,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生命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这短暂的3—5分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时间里,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小故事,或者展示一些寓意深刻的自然图片,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技能的提升,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自然的伟大,从而培养起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健康心理。

三、引导探究,在美术创作实践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美术创作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宣泄情绪、调适心理的目的。

以冀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汉字的艺术魅力》的教学为例,在介绍不同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时,教师可以结合每种书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探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元素。比如,在篆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线条的圆润流畅,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和谐与平衡之美,进而引导学生将这种美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再比如,在隶书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强调其结构的严谨与规整,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培养耐心和毅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发挥个性的重要性。

四、积极评价,在美术作品赏析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作品赏析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如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挖掘作品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感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这样的赏析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美术素养,还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完九年级下册《意韵中国画》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赏析几幅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比如,在赏析徐悲鸿的《马》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那生动传神的马的形象,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徐悲鸿通过画马所表达出的那种不屈不挠、奔腾向前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赏析齐白石的《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那栩栩如生的虾的灵动之美,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齐白石如何在简洁的笔触中展现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积极评价为导向,对学生的观点和感受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提升意识、关注学生、引导探究、积极评价,这四个方面不仅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让我们继续探索美术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让艺术的笔触触及心灵的深处,让心理健康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帅.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7):2.

[2]刘睿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路径[J].学周刊,2022(28):174-17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