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育、导、用、评”框架下的艺术理论类课程的实践型改革策略

余光罕
  
艺术交流·下
2024年2期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摘要:文章着眼于艺术理论课程的革新,通过“育、导、用、评”四维度的课程架构建设,提升教学品质,打造富有美术学专业特色的“理论+”艺术课程教学体系。“育”:以《美术史论》课程为利,结合美术学的理论基石,整合实践培训内容,通过行业和学生需求分析,明确美术教育的目标与路径。“导”:文章以《美术史论》课程为蓝本,为美术和绘画专业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示范和引导,如“可视化美术史论图鉴”。“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艺术理论教育,增设项目式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评”: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在课程资源评审中加入实践创新的评价标准;二是在教学辅导评价中,加强对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以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教学改革;图鉴;美术理论;实践;应用型

在当前的高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并致力于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教育过程不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强调理论素质的提升,通常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艺术理论课程来实现。艺术术理论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这些课程是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学科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艺术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对艺术理论学习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因此,高校需要加强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现存教学问题

1.理论与实践关系分离

当下高等教育机构在艺术类教育中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往往呈现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理论课通常由理论教师负责,而实验课则由专业实践教师承担。这种分离导致学生在上实践课时,可能会遇到理论知识尚未讲解到相关部分的情况,感到困惑不解。此外,实践教师往往关注于学生完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掌握技巧,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是一个重大障碍。

2.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不足

在当代教育领域,传统的艺术理论课教学法多以其“单向灌输”的信息传递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信息。此种方式,因其其教学模式的弊端,必然造成其信息反馈的周期长、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积极不足等问题。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缓慢。如此以来,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应放在如何寻求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升学生的互动参与,以及学习热情的有效策略。这对于培育具备独立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匹配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多数高校在艺术理论课的考核上,倾向于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形式强调对学生记忆和理解理论知识的评价。而在艺术实践课中,则普遍通过创作方案和期末作品的提交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分割式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有机结合,导致学术与实际技能的发展不均衡。这样的评估体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它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可能会通过考前的临时突击,而非持续的学习积累,来获取高分,这种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为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需要制定一套考核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考核体系。

二、艺术理论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改革及路径分析

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导向,建立“育、导、用、评”的教学框架,在美术学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型改革与创新实践。旨在美术学理论课程中推动应用型改革与创新实践。这一框架深谙艺术教育的复杂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脱节的难题,因此特别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在“育”的层面,注重培育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在“导”的环节,教师作为引路人,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用”的阶段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能力。“评”的部分则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反馈教学过程,以促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本文经过分析艺术理论教育存在的现行问题,从“育、导、用、评”教学框架的纬度,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思路,为艺术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

1.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

在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行业和学生的需求,以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高等院校在开展艺术理论课程和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时,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始终坚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并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充分结合艺术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艺术的整体发展逻辑中,理论与技法是互为补充、两者作为不可或缺的双翼存在。如《美术史论》课程,作为艺术学科理论的研究基础,旨在通过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发现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日常的实践创作。然而,在现行美术教育体系下,学生往往面临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断裂,难以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协调发展。

2.理论与实践并重,整合课程内容

在课程中融入实践培训内容,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设计课程大纲,确保每个理论模块都与相应的创作实践活动相对应。如教师在设计《美术史论》的课程教学时,考虑到艺术类学生渴望追求自我,重视个性化发展,如“立体主义”章节,通过学生日常创作中常使用传统绘画的透视技法,通过引导学生,转而创造一种带有某种“异质”的空间透视与组合技法。引导方式如让学生透过如镜面折射、反射等现象,尝试把画面中的人与物放在不同的平面维度来进行解构与重组排列,形成在三微立体维度上的另类观察逻辑与建构。其结果是切合“立体主义”画派的风格特点:画面中解构侧面角度所画的鼻子与正面视角中所画的人面庞,通过重构被组合为同一画面之中。通过这样的课程绘画实践,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何为立体主义绘画,从而与诸如抽象主义、结构主义、未来主义等纷繁而抽象的现艺术流派的定义进行区分、理解,进而消化。鼓励学生根据其课堂所学与自身感受,从多角度出发展开个性化思考与解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与认知,并真正令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教学方法创新

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充分的分析,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下流,灵活的制定多元的教学模式。同时,考虑到高校的美术理论类课程中通常涉及众多具有较高抽象性的理论内容,对于习惯采用具象思维的学生而言,往往具有较大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与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将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其中。

如采用项目式、主题式学习:“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美术史论》的教学课堂中,通过由教师主导规划“可视化美术史论图鉴”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对每个学生分配任务如整理、分析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特点加以实践性自主创作、摹写,经过学生的理解、分析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完成各自的图鉴项目内容,最终,这些个别成果汇聚成一套完整的可视化美术史论图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如制作可视化美术史论图鉴,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评价体系建立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必要设计并实施一套综合性的考核体系。该体系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的评价上,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这可能包括定期的项目作业、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自我反思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技能发展的持续性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资源评审和教学辅导评价。考核体系可以引入同行评审、开放式问答、工作坊展示等多元化评估方法,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实践创新的评价标准,确保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公正评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评价应采取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结合的评价体系,如总成绩(100 %)=理论成绩 (50 %)+实验成绩(50 %)。其中,理论考试由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其中主观题占 50 %以上,包括但不限定于图绘解题的思路。实践部分则由实践中纪律、实践操作、图鉴准确度和可视化图鉴的作品完成度四部组成,其中实践纪律占30%、实践操作占30%、图鉴表达的准确度和作品完成度占40%。上述考核方式可以从理论知识点和专业实践两个角度对学生的艺术史论知识与创作运用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能力两者并重的考核逻辑。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艺术理论,还能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综合艺术素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5.建设相应资源平台

当下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建设对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机、新媒体等各种技术手段,探寻更多优秀的艺术理论类课程教学资源,如相关精品课程、影像资料等。并对其进行优化分类优化,依托信息化管理工具构建出服务于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案例与实践资源库,从而提供有利条件全面深化课程教改。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各种生活化素材,组建与艺术理论类课程相关的教学实践素材,可以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作为学生课堂讨论、分析与实操的主要研究对象。

贯穿“双向”教学的思维模式,包括学生的自主创作,以及学生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文章、对相关理论的思考与看法等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库并妥善保存,课程中加以梳理分享。除此之外,学校之间也应建立良好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分享教学资源、共享优势课程,推动作用于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持续深入。

三、总结

目前,对于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教学仍存在课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发展的失衡、传统的“单向”理论教学法的信息传递模式存在创新性不足、专业特点不突出、学生理解不充分等系列问题。各高校根据这一现象仍需从实际出发,探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坚持”理论+实践”的课程模式,通过“育、导、用、评”四维度的课程架构建设,以创新性如“项目式”课堂的介入,优化教学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1)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意潜力与美学鉴赏力,迎合社会对美术专才的期待。(2)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育策略,强化教师的引领地位,增强课堂互动和教学的针对性。(3)应用导向:着重实操技能的锻炼,促进学生作品创作与现实应用的紧密融合。(4)以评促建: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成效的量化评估,推动教学品质的持续优化。促进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全面升级,课程创新与改革的工作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显果.“翻转课堂”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150-151.

[2]白荣.信息技术课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深化教改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08):226-228.

[3]赵玉洁.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教改探究[J].流行色,2020,(05):151-152.

[4]赵一粟.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改探索[J].大观,2021,(07):120-121.

[5]龙洲.形、气、神传统范畴下的设计艺术批评课程教改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9,(05):24-26.

[6]张显果.“翻转课堂”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150-151.

[7]杨方方.实践与理论的互动——论上海美专设计史论类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实践[J].明日风尚,2016,(22):128-129.

[8]刘纯友,陈通,刘容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1,48(07):251-2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