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与艺术处理

古雨
  
艺术交流·下
2024年2期
河南大学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文化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与艺术价值。《关雎》作为《诗经》中的第一篇描写爱情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与音乐结合下的曲调婉转优美。文章从多种角度分析赵季平先生作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由此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给更多演唱者以相应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关雎》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起源

艺术歌曲是一种声乐艺术体裁,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特点是歌词、人声、伴奏缺一不可。其歌词通常采用著名诗人的经典之作,要求演唱者对歌词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有一定要求,使用钢琴作为伴奏乐器,通过不同伴奏织体来渲染音乐意境,这些共同造就了艺术歌曲诗乐相融的音乐形式。中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用墨精练、富于逻辑,具有较高的文学性。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艺术相结合,随之产生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形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西方艺术歌曲形式与中国古诗词文化交融的新产物,是音乐与中国文学真正融为一体的体裁,也是是融汇古今、诗乐相彰的精华。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创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开端。《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整首诗歌全部是四字为一句,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形式,表现了一位“君子”对爱情的炽热情怀。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开始为古诗词谱曲,就是以之为开篇,他运用西方创作技法结合中国民族调式,把传统诗歌与现代民歌相结合,创作了《关雎》这首曲调婉转清新,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艺术歌曲。作品生动地体现了诗词内容,让古诗词重现往日光辉,堪称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杰出代表。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

《关雎》是D羽清乐七声调式,采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歌曲前奏部分的四个小节把听众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钢琴伴奏在第九小节重复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快速紧张的旋律渲染“君子”初见“淑女”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这时需要演唱者从前奏开始提前进入角色中,吸气喉头下沉进入演唱部分。歌曲的第一句是以一个比较弱的音量p的开始的,A段节奏上多为八分音符,旋律起伏不大。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连贯,唱出叙述感。第二句歌词表达出“君子”想要追求“淑女”,人物内心活动增加,钢琴伴奏加入了分解和弦,增强了歌曲的流动性,为演唱增加了推动力。为表现出情感的变化,需要运用气息与声带之间的配合,咬字的同时做出语气的变化。此段描绘了男子初见女子的场景,演唱者在进入演唱时整体音量不宜太大。

B段的前两句是连续的八分音符加二分音符的长音,表现出一种求而不得的心理活动。“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表现出男子思念女子夜不能寐、无比思念的心情。伴奏上也多为连续反复的和弦,营造紧张焦虑之感。演唱第一遍歌词时情绪起伏不要太大,第二遍重复时情绪逐渐加强,突出两遍的对比。在第二遍“侧”字的时候是一个长音,需要做好气息的支撑,唱出渐宽渐强的感觉,为后面即将来临的高潮句做出情绪上的铺垫。后两句是副歌部分,随着情绪的加强到达全曲的高潮。节奏上连续短音符和长音交替出现,长线条的旋律,如心中的情感迸发出来,但又有所克制。表现了男子付出行动,追求女子内心感情的炙热与真诚,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气息,在保持高位置的同时注意气息的支撑,情感表达上要表现出一种心里的倾慕深情压抑不住的激动之感。在唱到“采”和“芼”的时候,这是全曲最高音,演唱的时候充分打开上颚可以更有利于声音的集中。最后一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应该唱得稍缓、深情而坚定。最后重复“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第四拍做出渐弱,表现出悠远的感觉。

A’段是前面A段的原样再现,点明主题,但是在伴奏上更为丰富,表现出经历过后的回忆与释然,而不是初见面的描绘场景。速度上回归原速,表现出男子的心情由激动转入平静。演唱时要用一种低吟浅唱的感觉,唱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表现一种意犹未尽、绵延不绝的意境。在进入第三部分前面的间奏部分,演唱者需要提前调整气息,进入到歌曲的情绪中。

四、艺术处理

1.钢琴伴奏的作用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不仅仅是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它还是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作曲家要将西方的作曲技法融入民族风格,就会用钢琴模仿一些民族乐器的音色来体现。

要想准确把握歌曲的内涵、掌握歌曲的感情基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地挖掘词义。在演唱之前,首先对《关雎》的歌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不同的字、词、句子做出不同的表达。

2.唱法探究与咬字归韵

赵季平先生认同自己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用西洋唱法、民族唱法和戏曲行腔融为一体的演唱方式。汉语发音讲究字正腔圆,演唱者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时候需要做到字音准确,腔调圆润。

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基础的汉民族语言,讲究 “声、 韵、调”三要素的结合,要求字音清晰、准确,辨别声母的发音部位,要分清“喉、牙、舌、齿、唇”五音,准确掌握韵母的“开、齐、撮、合”四呼,讲究字的“头、颈、腹、尾”,做到“以意带声、以情扶声、 以气催声”。

3.人物形象与舞台表演

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人物形象的刻画应与歌词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代入角色、表现歌曲。演唱艺术歌曲时,需要演唱者投入到整首歌曲的唱词和曲调中,在熟练掌握演唱技法的同时,深入理解歌词内容,使演唱和表演真情流露。在表演方面可以借鉴戏曲中“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方式,对每一句歌词的形体表达做出细致的描述,有助于演唱者的情感表达。

五、结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凝聚了人类闪光的智慧,它所蕴含的语言表达方式既是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歌曲的文学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是古代文化与现代创作技法结合的产物,继承了中国古诗词的神韵,有着较高的文学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代艺术中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佳媛.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审美意境的表现——古诗词歌曲《关雎》演唱解析[J].艺术教育,2019,(01):229-230.

[2]张琼.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以《关雎》《幽兰操》为例[J].黄河之声,2023(7):82-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