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与传承路径研究

梁华丽
  
艺术交流·下
2024年5期
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综合文化站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立足目前非遗体验馆数字化传播现状,分析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功能以及纪录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非遗文化传播的效果,旨在推动非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泛传播与活态传承。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传承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的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全面。通过数字化手段,非遗的实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得以永久保存,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广泛传播与共享[1]。

浩口镇在原有建筑格局基础上,新建了乡贤馆、非遗体验馆、皮影馆等场馆,这些场馆不仅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实体空间,也为数字化采集和展示提供了基础。浩口镇非遗体验馆重在强化十位传承人现场制作非遗项目技艺与现场观众互动情况,游客可以通过体验麦秆画,剪纸,江汉皮影制作技艺,面塑,钩花制作,花灯,竹编,中医,木雕等非遗文化,还可以体验本地传统美食。借助直播工具,非遗传承人通过展示技艺、分享故事,提高浩口镇非遗体验馆的知名度,打造非遗特色文化街区。

二、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路径

1.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与记录

云计算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灵活的存储方案,为非遗文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高效、安全的处理环境[2]。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精准的为浩口镇非遗文化体验馆提供良好的现场活动模式,其中,借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浩口镇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游客可以戴上特制的头盔,瞬间穿越到非遗技艺的制作现场,亲眼目睹匠人们精湛的手艺与专注的神情,仿佛亲身参与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之中。

非遗文化体验馆建立了非遗文化数据库,便于我们开展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创新。通过构建非遗文化基因信息库,我们能够实现对非遗文化区域特征、图像符号、典型纹路、色彩体系等的全面识别与再现,为非遗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活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同时,可以致力于推动非遗文化数据库的开放共享。

2.新媒体平台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非遗传承人和文化机构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优势,精心创作并分享关于非遗文化的丰富内容。从技艺展示到文化故事,从制作过程到历史渊源,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形式[3],生动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浩口镇非遗文化体验馆中,十位非遗手艺人通过学习直播,与在线观众进行即时互动。在直播中,他们积极与现场和线上的观众进行活动,在聊天中讲述非遗文化的故事与感悟。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拉近了非遗文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与活力。与此同时,微电影和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可以迅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他们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来,为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数字化创新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的非遗IP,也是当前浩口镇非遗文化体验馆积极开拓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VR)等,对浩口镇非遗元素进行高精度捕捉与记录,为后续的视频创作、教学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结合创意设计与现代审美理念,对非遗体验馆内的非遗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的非遗IP。

作为非遗文化体验馆的一员,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守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要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因此,我们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从设计初稿到成品问世,每一步都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同时也融入了时尚元素与创新思维,力求让每一件产品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共鸣。

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营销等新型传播方式。作为工作人员,我亲自参与到了这些前沿的营销活动中,亲眼见证了它们为非遗文化带来的巨大变革。通过主播们生动有趣的现场展示与深入浅出的讲解,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或博物馆中的非遗技艺与产品,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消费者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产品的独特魅力与精湛工艺,更能在互动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喜爱。社交媒体则成为了我们扩大影响力、触达更广泛受众的重要阵地。我们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精美的产品图片、短视频及深度文章,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分享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与坚持。这些内容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激发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

四、总结

在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传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采集、整理与存储,不仅能够有效保护非遗文化的原始资料,还能为其后续的传播与利用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结合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的非遗文创产品,并通过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向市场,能够进一步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此外,开发特色非遗旅游线路和数字化旅游体验项目,能够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增强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兴趣。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与传承路径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恰,许图.非遗数字化传播与地方文化:民俗节庆研究[J].文化学刊,2024,(06):31-34.

[2]李波,王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视觉文化再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13-18.

[3]安钰欣,李俊丽.跨文化视角下羌族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探析——以“四川羌族水磨漆艺”为例[J].新楚文化,2023,(34):70-73.

作者简介:梁华丽(1984-),女,汉,湖北潜江人,大专,初级,(非遗文化传承、传播,浩口非遗体验馆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潜江民歌推广宣传,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文化活动策划、导演、组织,视频音频剪辑制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