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摘要:中国的古诗词因其独特的高雅风韵与韵律美感,备受作曲家与歌者们的钟爱与瞩目。其中,《越人歌》作为春秋时代的跨阶层恋曲,其深情款款的爱情叙事穿越千年,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本文通过从旋律与调性等方面分析其音乐特点,从和声和润强等角度对其演唱技巧进行剖析,在展现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艺术魅力的同时,对传承与发展中国音乐文化方面提供研究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音乐特点;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作为历经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深刻承载着春秋时期丰富的历史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作品由当代杰出作曲家刘青先生倾力打造,他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赋予了古老文字崭新的生命活力。通过刘青先生的精心创作,《越人歌》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敛与博大精深,更以现代音乐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一、《越人歌》的曲式结构
《越人歌》的曲式采用五声G宫调式创作而成。乐曲起始为8小节的引子,用以引领全曲的氛围。随后进入A乐段,该乐段由两个部分组成,共计四个乐句,分别为a、a′、b、b′。在A乐段的第一部分,由a、a′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均包含8个小节,旋律流畅且富有变化。第二部分则由b、b′两个乐句组成,其中b乐句采用4个小节,而b′乐句则扩展至6个小节,以展现更为丰富的音乐层次。
乐曲间奏部分由4小节构成,重复了前奏的后半段旋律,既保持了乐曲的连贯性,又增强了整体的和谐感。进入B乐段后,副歌部分的b、b′乐句进行反复演绎,加深了听众对主旋律的印象。而尾声部分则通过变化重复b′乐句的手法,以强调乐曲的结束感,使整首作品在严谨的结构中展现出稳重而理性的艺术魅力。
二、《越人歌》的演唱分析
1.和声运用精妙,突出情感表达
和声的运用注重歌词与情感的呼应。当歌词表达一种忧伤或怀念之情时,和声会变得柔和而深沉,如同低声的诉说,为歌词的情感表达增色添彩。而当歌词传达出欢乐或激昂的情绪时,和声则会变得明亮而有力,与旋律一同营造出一种热烈而欢快的氛围。这种和声与歌词的紧密结合,使得《越人歌》在演唱时更加生动感人,能够深深打动听众的心灵[1]。
例如,在歌曲的第二句“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中,一句感叹性的疑问,深刻展现了与王子的难得偶遇,同时亦透露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在演唱此句时,应运用感叹的语气,以传达内心那份难以置信的惊喜与对眼前感情遥不可及所产生的复杂情绪。“今日何日兮”的旋律呈现二度上行的趋势,字句的波动恰似诗人内心情感的涌动,以长音“兮”字收尾,蕴含疑问与不敢相信的意味。而“得与王子同舟”一句,则流露出窃喜之情,演唱时应加强气息的推动,并注重延长音的归韵处理。进入第三句“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旋律中出现小五度的向下跳动,这仿佛描绘了诗人深蒙错爱而产生的惭愧之情。“被”字透露出被动的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在演唱此句时,应融入羞涩与犹豫的情绪,同时坚定表达诗人暗托终身的决心。演唱者的眼神应充满自信,仿佛已经预见到未来与王子共同生活的幸福场景。
2.巧妙润色声腔,展现歌曲风格
在《越人歌》的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歌者通过对气息的自如控制,不仅能够保证演唱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更能够在情感表达上起到关键作用。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应注重呼吸的深浅与节奏的控制,使得每一句歌词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呼吸支持,从而保证音色的稳定和音准的准确性。同时,歌者还需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来调整呼吸的节奏和力度,从而使演唱更加贴合歌曲的情感氛围,通过对呼吸的灵活调整,使得歌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自如地驾驭气息,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提供有力的支持[2]。
结语:
《越人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一首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调式调性、和声运用以及气息控制等方面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更在情感表达上深入人心,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无论是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越人歌》都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和欣赏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刘娱欣.古诗词《越人歌》音乐文本及演唱特点探究[J].黄河之声,2022,(04):120-122.
[2]辛苗苗.论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D].苏州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