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舒伯特艺术歌曲《摇篮曲》的音乐分析

杜海生
  
艺术交流·下
2023年2期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艺术歌曲《摇篮曲》富有诗意的歌词与完美独特的音乐烘托,赋予了歌曲饱满的色彩。整首作结构清晰流畅,曲调舒缓简单,但又很高级。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能创造出如此优美的歌曲,足以体现曲作者的高超技艺。这首作品与曲作者内心的世界截然不同,观众在欣赏时会感叹他的生不逢时,理解曲作者无奈的生活选择。这首歌曲演唱时对情绪情感的把握有较高的要求。在本篇论文中主要是从该曲的创作时的大环境和其音乐特色以及演唱实践等相关层面对其进行展开分析。希望通过对本选题的研究进而使自己与广大声乐爱好者对此曲理论知识及时代背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曲演唱实践有更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摇篮曲》;舒伯特;音乐分析

一、《摇篮曲》创作背景

1.舒伯特生平及歌曲创作背景

舒伯特(1797—1828),出生于法国维也纳的巴黎近郊的里昂的赫田塔尔,奥地利著名的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本人被西方世人尊称为“歌曲之王”,他在生活上的态度,决定了他对音乐作品的高度。在他的生命中,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音乐遗产,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虽然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并没有阻碍他创作的动力,更值得世人欣慰的是,他没有将复杂社会背景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作品中,而是引领人们去积极地对待生活,这种气节和忘我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2.摇篮曲问世。

舒伯特在少年时就已经显现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创作趋于成熟的他,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写了144首歌曲,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一天内就创作了8首歌曲。但最终艰难的生活使他很早就离开人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旧报纸上的诗句并被简短的诗句所打动,于是他为这首诗谱曲,之后被广为传唱的《摇篮曲》就这样问世了。

二、《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舒伯特的摇篮曲是利用稳定和弦和不稳定和弦的不断交替,来体现摇篮摆动的效果,这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音乐充满着无限的温存和抚爱。通过对其研究发现,这首作品是一首静止再现的二段曲式,全曲分为两个部分属于方整型4+4结构,该作品一共有八个小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有两个乐句。这首作品在演唱时特别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不仅要轻还要柔,就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温柔细腻。只有通过对歌曲非常熟悉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力的把其中的情绪展现出来。

从这首作品曲式结构上分析可以得出,此曲特点鲜明,情感充沛,笔者将从旋律、节奏节拍、歌词、伴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旋律上:该曲的A部分是利用乐曲旋律通过重复的形式展开,也就是所谓的同头换尾。在音级跳进上幅度较小,不是很大,乐曲的开始部分和承接部分在A部分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巧妙的把主题旋律置于伴奏里面。在乐曲的B部分,这首曲子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旋律与伴奏配置,让人耳目一新。

在节奏、节拍上:在节奏上使用4/4拍,速度为适中的行板(Andante),更能体现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的用意。在节奏型上使用小附点以及后大附点,表现出摇篮在摆动的状态,再加上与速度的完美配合,将作品推到了一个顶点。从该曲子的总体旋律以及伴奏方面来看,作曲家使用平稳进,行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情感表达到位,听者也仿佛与歌者一般,产生共鸣,不得不感叹作曲家这匠心独具的创意。在调式、调性上,整个曲子的调性衔接性强,没有松散与拖沓的感觉。

在歌词上:以短小的诗句为歌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爱意。如果说,旋律和节奏是一首歌曲的骨骼,那么歌词就是歌曲的血肉。短小精练的歌词在曲作者的调配下,衔接的无比完美自然。曲作者巧妙地将音乐旋律与歌词完美融合,看到歌词就使人能联想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对于少年丧母的舒伯特来说,看到这样的诗句怎么能不激起思念之情呢?与其说是作者创作了这首作品,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回忆童年时光,是在回忆过去写少年懵懂的自己。

在伴奏上:曲作家采用了伴奏织体再现的这种手法,在充分彰显歌者当时情境下内心澎湃的同时,也确保了整首曲目的统一性。伴奏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往往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将听众的心牢牢的抓住能将其带入一种意境,和曲作家进行互动产生共鸣,这正是舒伯特在作曲时精湛技艺的展现。伴奏部分的巧妙设计及灵活调控,为整首曲子增色不少,作曲家的深厚创作功底也展露无遗。

三、演唱时对风格的把握

这首歌曲,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控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因为作品本身对于情感的细腻表达就有着颇高的要求,因此在细节处理上,如果歌唱者的唱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很难将这样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细节的微妙处理不够到位,直接就会影响整体的演唱效果。因此,只有做到感情表达到位以及准确把握风格,才能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想体现出的情境与意境,由内而外地情感迸发才能把这首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才能感受到其中饱满的情感,给予好的评价。

结语:这是一首速度适中、情感深沉而又细腻的作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作曲家舒伯特在解决温饱都是困难的问题下,一心追求改变但又无可奈何。在艰难困苦的日子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反而是更加砥砺前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的不屈不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言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高贵的,是无价的,是值得世人尊崇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并没有将现实生活对他无情的摧残带到作品中,而是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创作作品,所以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的这些故事背景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看到。这样一首情感层次丰富的作品,歌唱者在演绎的时候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和曲作者的生活状况,多以柔和,且接近于吟唱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容易将情境与演唱者的心境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向观众清楚地表达作品的含义与目的。希望通过以上的的研究能让自己与广大声乐爱好者对此曲时代背景和曲作家要表达的意思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曲演唱实践有更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孙涛.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处理[J].文学界(理论版),2012(7):248-249.

[2]钱仁康.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J].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