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红楼梦组曲中《聪明累》的创作特点及演唱技法

张昕雯
  
艺术交流·下
2024年6期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艺术学院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珍宝,以这部小说为主题的各类艺术作品不断映现,1987年版本的同名电视剧创造了重播千遍的奇迹,其中由十三首精妙的插曲组成的红楼梦组曲也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聪明累》是红楼梦组曲其中的歌曲之一,描写了剧中重要人物王熙凤的悲惨命运。本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为更深刻的了解歌曲及组曲的创作内容及细节,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使得演唱者能够更深刻的感受作品内涵,把握歌曲基调。

一、歌曲背景概述

1.红楼梦组曲创作概况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闻名的作家、学者,他创作的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家喻户晓,反映了封建社会渐渐走向衰败的命运,展示了千态万状的人情世俗,是一部有着丰厚的内容、涉及面广泛的封建末世百科全书。

自小说流传以来,以其为题材而创制的期刊、小说、电视剧、电影有很多。其中1987年拍摄的由陈晓旭等人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成为了一部不断重播的经典。随着电视剧的火热播出,这部经典电视剧中的音乐作品也深受观众的喜爱,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红楼梦组曲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在1984年起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陆续完成了《红楼梦》剧中的13首插曲,这套组曲也被人们认为是最经典的以红楼为主题的音乐。整部红楼梦组曲保留了传统五声调式的旋律特色,把歌词内容和人物形象融入到音乐中去,使歌曲凄切优美、婉转动人,让人们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王立平说红楼梦组曲是他写的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写的最山穷水尽、最劳心的一部,正是他的不断钻研和反复推敲的坚持才能最终呈现出这么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这部组曲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也是能用语言去衡量的。

2.《聪明累》描写人物及其特征

这首歌曲是曹雪芹创作的金陵十二曲之一,出自《红楼梦》的第五回,描绘了人物王熙凤一生费尽心机耍尽聪明,弄得贾府一败涂地,自己也落得一个凄凉的下场。

王熙凤别名凤姐、凤辣子,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对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她在众人面前乖巧伶俐、谈笑自若,背后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她掌握着贾府的收支活动和理财之政,私自扣减应该发给下人的钱财,挪用公款,妨碍司法公正,对于自己有威胁的人更是要将其置于死地,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剥削阶级的代表。书中兴儿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笑脸,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更体现了她惯于玩弄权术,善于阿谀奉承,处事圆滑的人物特点。

凤姐既是贾府中的主心骨,也是贾府这府中的一颗“老鼠屎”,贾家的落败跟她有很大联系。而最终她的罪行被众人所知,数年来经营的威望和势力随之而去,病死在狱中,落得了一个凄惨的下场。87版电视剧中她的尸体被狱卒用草席包裹拖过雪地丢弃成为了经典的一幕,令人不禁感叹她的一生聪明美丽、处心积虑、谋权谋利,最终机关算尽,只包裹一张草席,以悲剧告终。

二、歌曲创作特点

1.《聪明累》歌词文本赏析

“聪明累”一词取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诗《洗儿》,表达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反而成了包袱的意思,其含义与王熙凤的人物特点相吻合,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歌曲主题。

歌词前两句的语气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嘲讽了王熙凤一生玩弄权术,却没有逃过自己的名誉。后面几句运用了ABB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比喻手法,“意悬悬”形容了王熙凤提心吊胆、处心积虑的状态;“荡悠悠”形容梦境的状态,到头来就像做了一场梦;“忽喇喇”形容大厦倒塌时的情景,把家门的落败比作大厦倒塌;“昏惨惨”描写了灯火将尽时昏昏沉沉的灯光,把王熙凤比作即将燃烧殆尽的灯火。这一连四个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王熙凤及贾府最后落败的情景,使表达的意境更为传神,更加深入人心。最后两句的感叹不仅是对王熙凤悲剧命运的叹息,也是对世间万物难以判定的叹息。

《聪明累》的歌词极具特色,描写生动形象,语气具有讽刺意味,揭露了王熙凤这个重要的反派人物最终悲剧的命运,也揭露了她所代表的封建制度权贵的落败。刘建龙教授在《中华诗词赏析》里评论道“扎笔叹恨聪明自误;中间愧悔心力费尽而大厦倾覆;结笔叹息枉自辛苦,而世事难定。”1

2.《聪明累》音乐特点分析

2.1 歌曲的曲式特征

红楼梦组曲的十三首歌曲大多都为羽调式,只有三首运用了宫调式,《聪明累》是其中的一首。它是一首F宫调四四拍的歌曲,曲式为并列单三部曲式,由ABC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和A段常规乐段色彩较为明亮欢快,且运用了三度、四度和七度的音程使旋律增加了不稳定性。B乐段的调式稳定为d羽调式由新的材料构成,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使歌曲中“叹”的音乐情绪更加饱满。C乐段再次回到F宫调式,也由新材料构成,但和A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节奏、情绪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对A段中某些元素的再现。

整首歌曲在F宫与d羽之间转化,色彩较其他歌曲来说较为明亮,以喜衬悲,暗示了王熙凤的命运结局。歌曲最终回到F宫调式结束给歌曲增添了一份惋惜和感叹,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组曲“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描述与体会。

2.2 歌曲的旋律特点

《聪明累》这首歌是整部红楼梦组曲中为数不多的一首轻快的曲子,它的歌词描绘了凄凉辛酸的意境,旋律却是轻快诙谐的,曲作者以这样的鲜明对比来达到突出讽刺意味的目的,让整个歌曲更加别具一格。

前奏部分由连续的重复音和有规律的节奏组成,整体旋律听起来仿佛看到了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时的情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连续的重复音加上空拍就像她若隐若现、此起彼伏的笑声一样,伴着轻快的脚步出现在大家面前。7-16小节为歌曲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歌曲节拍紧密、旋律明朗,跳跃的音程和下滑音的运用,让整个第一部分的旋律听起来更具讽刺的语气。17-24小节为歌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整首歌曲的亮点部分,这一段落的旋律较前面相比更加连贯,转换了整首歌的情绪和氛围。最高音的出现、音阶的下行和节奏的拉长,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突出了红楼梦组曲的主题——“叹”。25-36小节为歌曲的第三部分,描绘了人物似大厦倒塌的最终结局。整体的旋律又变得轻快了一些,一个“呀”字的下滑音运用体现了每一个旁观者对她悲剧人生的感慨与惋惜,最终以重复两次的“终难定”来结束整首歌曲令人百感交集。

2.3 歌曲的配器特色

红楼梦组曲全部是由民族管弦乐伴奏的,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中国式语言,其的配器主要旋律以二胡和琵琶为主,《聪明累》也不例外。二胡的音色幽雅绵长,琵琶的音色明澈透亮,这两种乐器再加上其他乐器的增色,呈现出的音响效果和谐美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歌曲的一开始有着连续的16分音符和8分音符的节奏型,琵琶和柳琴加上打击乐器的演奏塑造出了王熙凤踏着笑声而来的形象,并在歌曲进入主题的前两句的空拍部分进行补充,一唱一和的形式使戏谑调侃的语气更加突出。在“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尾,伴奏旋律更加紧凑并加入铿锵有力的打击乐,为后段的“感叹”做铺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入B段时将配器旋律拉宽拉长与歌词和主旋律相对应,突出感慨和悔恨的主题。进入第三个部分的伴奏配器回到一开始轻盈、轻快的风格,并且将每句的结尾用八分音符进行填补。

乐器的巧妙结合加之旋律与和声的构建,填充了这支歌曲的整体线条,使其更为完整,烘托出了词作者与曲作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悲剧结局的感慨与叹息的感情,使听众们融入其中、意犹未尽。

三、歌曲的演唱技法

1.演唱时的情感表达

《聪明累》这首歌曲揭露了主人公王熙凤的悲惨命运,音乐的节奏跳跃、旋律轻快,但整体格调是很凄凉的,充满了对人生的哲思。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情绪的把控需要十分准确。

歌曲的第一部分讽刺了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生精明谋算,却反算计到自己的头上来,生前就错碎了心,死后的灵魂还不得安宁。这一部分演唱者一定要唱出讽刺的语气和以喜衬悲的感觉,其中“卿卿”的下滑音要表现出来,让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更为具体。

接下来进入了这首歌最高音的第二部分,词作者和曲作者充分体现了整个红楼梦组曲的主题“叹”,叹王熙凤白费了处处谨慎小心的心血,叹这一切好像一场梦境一样,充满了辛酸和惋惜之情,演唱者也要把“叹”的感觉用情绪带动出来。

第三部分的音乐又回到第一部分时的轻快,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结局,充满悲凉意境的比喻在节奏紧密跳跃的旋律中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怎样在这样的旋律率动里演唱出忧郁的感觉是演唱者需要仔细捉摸的。

结尾处“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这句话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王熙凤悲剧结局的感叹,充分体现了“感慨”与“惆怅”的音乐基调。无论是曹雪芹还是王立平还是作为读者和听着的我们,都能体会它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触,世间万物终究难以判定。

2.演唱时的歌唱技巧

《聪明累》这首歌曲的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古曲,且歌词为诗词,所以演唱时就就更要注意“一唱三叹”的表达,把握唱腔咬字及歌曲韵味的表达,将听者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

歌曲的节奏较为轻快跳跃,所以咬字不宜太重,对唱腔的把握也需带有戏曲的特色,要像诉说一般,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歌曲主人公的经历,在情绪转换的同时也要转变咬字的方法和唱腔的运用将情绪进一步的推动。尤其前面部分要突出戏谑、讽刺的语气,每句结尾的尾音不能拖沓,要处理的干净利落。中间的感叹部分咬字要稍加力度,韵母要拉长,拖腔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体现对王熙凤命运多舛的惆怅与感慨。

戏曲唱腔的运用让整首歌曲听起来更有韵味,歌曲开头的“计”“明”“卿”“命”这几个字尤为重要,尾音要清楚果断,下滑音要抛出去,将其轻挑的语气表达出来,让歌曲的色彩更加的丰富。中间部分的高音部分声音要饱和明亮,将旋律拉宽,较前面的句子相比要将时值唱满,下行音阶要将“叹”的感情自然的流露出来。后面句子中的“呀”要像现实中说话叹气一样,将感慨的韵味表达出来。最后一句中“难”的装饰音要注意音高的准确性,且正是因为这些装饰音的运用,让这句结尾更加耐人寻味。

3.聪明累不同版本的演绎

3.1 陈力电视剧插曲原唱版本

陈力是王立平老师一手培养的红楼梦组曲原唱歌手,她的声音清亮、空灵、婉转,与红楼梦组曲的整体基调刚好契合,她所演唱的这些歌曲也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经典。

陈力的《聪明累》出现在剧中王熙凤死后被小厮卷上草席在雪中拖走的场景,伴随着踩雪咯吱咯吱的声音,陈力清亮又富含韵味的声音缓缓飘进。她对这首歌情绪的把控是非常准确的,在保持这首歌曲节奏与旋律跳跃生动的同时,歌曲的时值也用尾音填满,虚实结合、收放自如、韵味犹存,戏谑调侃的同时表达出的情感却是凄凉的、悲伤的,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小的滑音、转音看似轻松自然,实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给整个曲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高音部分通过集中明亮的声音迸发出来、直入心脾,同时瞬间将歌曲的氛围从“喜”转换为“悲”,真正把“荡悠悠”的荡气回肠的感觉表现了出来,令整首歌曲感情更加丰满和完整。可以说《陈力》版本的《聪明累》是最被大家接受,且公认最经典的一个版本。

3.2 吴碧霞红楼音乐会合唱版本

吴碧霞是我国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以清亮、甜美的歌声被大众所喜爱。2005年起她与作曲家王立平合作,在各地开展《红楼梦》专题的巡回音乐会。声乐作品的呈现形式则分为独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形式,乐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用交响乐队的形式对曲子进行了编配,可以说是一场非常用心并且水准非常高的音乐会。

在这么多歌曲中,唯有《聪明累》这首歌曲采用了男生合唱的表演形式。这样创新、新颖的编排让这首歌曲更具有特色,让整首歌曲的层次更为丰富,音质听上去更为丰满。与陈力的独唱相比,男声合唱少了一丝凄惨的韵味但多了一份讽刺的意味,男演员音色表现出来的玩世不恭的语调使歌曲的风格更为诙谐,对曲作者“以喜衬悲”的意图做了很好的诠释。并且这样的音色和演唱让这首歌曲中两种情绪的转换更为明显、对比更加的强烈,再加上乐队的推动与配合,强弱的运用,使这首男生合唱带来精彩的演出效果。这样精妙的编排也体现了吴碧霞和王立平的用心,反映了红楼音乐会大获成功的必然结果。

结语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是整部红楼梦音乐的基调,《聪明累》这首歌曲看似轻松简练,却充分展现了这一主题,它背后蕴含着的是词曲作者巧妙的匠心和深刻的哲理。演唱者在演唱《聪明累》时,除了解决音准节奏等技术上的基本问题外,最重要的就是深入探索歌曲内涵,不断体会和琢磨歌曲背后的故事及人物,从而在演唱时将其呈现的更为准确、细腻,建立起与听众之间的联结与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孟凡玉.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6月.

[2]张思勉.红楼梦断女儿情,余音犹唱红楼魂—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歌及插曲音乐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6月.

[3]王立平,方舟.王立平:用真诚谱写电影音乐[J].大众电影,2008年4期.

[4]李宁宁.谈王立平<红楼梦>音乐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思想[J].黄河之声,2011年5月.

[5]王立平,柯建.筑一道尽可能高的墙——作曲家王立平揭秘<红楼梦>背后的故事[J].现代人才,2007年4月.

[6]孙伟.红楼梦中人——浅析<红楼梦>歌词之人物艺术形象[J].黄河之声,2007年6.

[7]黄茜.87版电视剧<红楼梦>影视歌曲演唱之探究[D].厦门大学,2014年9月.

[8]王克华.评王熙凤之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3月.

[9]薛敏.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声乐作品的分析与探究[J].音乐天地,2016年6月.

[10]陈晓敏.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4年10月.

[11]刘建龙.中华诗词赏析[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5.

注释

①刘建龙.《中华诗词赏析》[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作者简介:张昕雯,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