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时代赋予大学的职能愈来愈多,但人才培养依然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髓与灵魂,是大学历史沉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内涵。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他们即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毕业、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校园文化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与支持。升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提高心理韧性,让青年学子在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绽放重塑自我、绽放青春,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校园;教育;文化;心理健康
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品质。
1、改善校园环境设计,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等手段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和生活场景。因此,改善校园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校园的整洁和优美,感受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体验建筑的现代与舒适。同时学校还要增加文体活动设施,配足教育教学设备,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可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进取的精神状态,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场所,大学生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操场、实验室等场所日夜奔走,这也构成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图景。大学校园环境与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到清华大学的清华园,从华西医科大学的钟楼到四川音乐学院的聂耳雕塑,无不在大学校园环境中起到了精神堡垒作用,引领一代代莘莘学子,求学报国。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厚重的学术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确如此,学校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建设就是在软环境上下工夫,在细节上仔细谋划,让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无声的教诲,从而端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并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增强心理品质。
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构建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基础和首要,因为大学是以学术为核心要素的组织。大学通过传播学术来培育新人,通过创新学术来丰富人类知识宝库,通过应用学术来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既是学校环境的享有者,也是学校环境的创建者,只有学生深度地融入环境的营造中,他们才能成为大学真正的主人,也才能成为环境的受益者。良好的学术环境,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笃厚的校园精神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
1、弘扬校训传统,凝练育人文化。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高度凝练,它是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恪守的准则。学生们会深刻领会校风的内涵,牢固树立爱校、尊师、重教、乐学的思想,并在日常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四川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务实尚美
重德:即重视思想道德。德为人才素质之首,师生以法律和道德为行为标尺。教师要以好的品德和作风锤炼自我,并育出好品德的人才;学生要以德修身,诚信待人,未来才能革故鼎新,传承文明。要在全校培育形成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博学:即拥有广博的知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倡导学生要博古通今,文理兼修;教师作为文明的使者,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务实: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四川师大人人生态度和办学精神的写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有踏实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要勤于治学,严谨治学。
尚美:即要有崇尚美的心灵,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
四川师范大学校训体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
2、健全学生人格,激发生命体悟。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复杂而多元的。它不仅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环境设计等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在精神环境构建方面为学生提供心理保障。
四川师范大学把学生深度融入的环境构建内容凝结成“十个一”,即:一个总结、两封书信、三个场地、四项活动。“一个总结”,即每位学生要对每学期的生活、学业或本学期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做总结,通过总结得失,不断自我超越。“两封书信”,即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给自己的亲人和老师各写一封书信,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即表达对亲人和师长的感激之情,也能从亲友和老师那里获得前行的力量。就是在交流十分便捷的今天,书信依然具有见字如面的情感表达功能。“三个场地”,即鼓励同学多到图书馆、学术厅、运动场等地,充分运用第二课堂,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四项活动”,即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的核心在于“教育”,关键在于“养成”目标在于形成“好习惯”。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总结中进取、在书信中感恩、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激发生命体悟。
三、完善的制度规范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1、规范的大学管理制度,创造外部环境。
校园制度常常以规定、措施、决定等形式出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主要是指学校和班级教育中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教学规范、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各项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和特色亮点。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约束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冰冷”的制度转变为学校的内在文化,逐步让学生接受和认可,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会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2、积鼓励参加志愿服务,奉献社会责任担当。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及其他资源,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各类服务活动的公益事业。我国对志愿精神的表达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奉献”——原指恭敬的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的付出。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
“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相互帮助、助人自助”。
“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四川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团、顶岗支教、赛会志愿者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应急志愿者服务等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也在志愿服务中,奉献青春,磨炼心性,成就了健康的心理品质。
小结:
总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在作用。研究将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明确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提出优化校园文化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升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提高心理韧性,让青年学子在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绽放重塑自我、绽放青春,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5):139-144.DOI:10.19575/j.cnki.cn42-1892/g4.2024.05.023.
[2]何建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探究[J].社会主义论坛, 2024,(10):57-58.
[3]李芊一.新时代下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J].大众文艺,2024,(18):151-153.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18.051.
[4]徐华.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机制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4. DOI:10.27398/d.cnki.gxalu.2024.001249.
[5]马新玲.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发展——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21(04): 1865-1866.
[6]潘婷.高校德育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4):61-64.
基金项目:该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项目编号:2021SXJ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