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李孜栩
  
艺术交流·下
2024年8期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

摘要:哈尔滨因特殊地理与历史背景成为中俄文化交汇的重要城市。19世纪末中东铁路建设推动俄罗斯建筑风格在此扎根,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本文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等为例,探讨哈尔滨俄罗斯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及其对城市文化的深远影响,并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城市文化;建筑风格

序言

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是一座融合多元文化的历史名城。受中东铁路建设与沙俄势力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俄罗斯人迁入,带来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建筑艺术,建设了大量教堂、商会和住宅,使城市呈现浓厚的异域风情。俄罗斯建筑风格在与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地域性和国际性的独特风貌。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哈尔滨俄罗斯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城市文化认同的深远影响。

一、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历史渊源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逐渐成为中俄贸易和移民的重要节点[1]。大量俄罗斯人在此修建铁路设施的同时,也建设了住宅、商铺和宗教场所,将沙俄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理念带入这座新兴城市,使得俄式建筑迅速在城市中扎根。城市规划上,早期的哈尔滨呈现出典型的俄罗斯殖民城市布局[2]:以街道为轴、注重对称与中心突出,形成以教堂为核心、广场环绕、街区分布有序的结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于1907年由俄罗斯军队所建,洋葱头圆顶、红砖立面与马赛克装饰展现出俄罗斯东正教建筑的庄严与艺术魅力。中央大街作为当时的商业核心,其沿街建筑多采用俄式风格,融合巴洛克、新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元素,马迭尔宾馆、远东银行、现代饭店等经典建筑,不仅反映出俄罗斯建筑美学,也体现出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些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精致雕刻与厚重色彩,结合哈尔滨寒冷气候与本地材料,形成独具特色的俄式风貌。

二、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

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是中俄文化交汇的重要见证,体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侨移民在城市建设中的深远影响,其主要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1、洋葱头圆顶:宗教象征与视觉中心

洋葱头圆顶是俄罗斯东正教建筑的典型标志,象征神圣与永恒。在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洋葱头圆顶是俄罗斯东正教建筑的典型标志,象征神圣与永恒。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作,其圆润的洋葱头圆顶增强了建筑的流线感与垂直感,体现出对空间视觉的追求。道外区的圣尼古拉教堂也有多个圆顶,构成独特天际线,增强了城市的视觉特色。

2、马赛克装饰与彩色玻璃窗:华丽与神圣的结合

哈尔滨的俄罗斯教堂广泛使用马赛克和彩色玻璃,如圣索菲亚教堂内宗教图像拼贴和彩色光影营造神圣氛围。俄罗斯商会大楼等建筑也采用彩色玻璃,以几何图案和宗教符号为主题,体现艺术细节的重视。

3、拱形门窗与尖顶屋顶:结构与美学的统一

拱形门窗是俄罗斯宗教建筑常见结构,具有美观性与结构稳定性。在哈尔滨的俄式建筑中,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圣尼古拉教堂等均采用拱形窗布局,增强了建筑的对称感与庄严感。尖顶屋顶则常与洋葱头圆顶搭配使用,营造出层次分明、挺拔向上的建筑轮廓,强化了宗教建筑的神圣象征,同时适应了哈尔滨多雪的自然条件,具备良好的排雪功能。

4、木材与砖石结合:传统工艺与实用性的融合

俄罗斯传统建筑擅长木材与砖石的混合使用,这一传统在哈尔滨俄式建筑中得以保留和本地化发展。如俄罗斯商会大楼、一些会馆与住宅,常见红砖外墙与木质装饰共同构成外立面,体现坚固与美观并重。内部空间则采用大量木质雕刻,如木质祭坛、柱梁、座椅等,展示了俄罗斯传统的工艺美学,既保留了手工艺术的温度,也满足了建筑的实用性。

5、多样化的外立面装饰:细节之美与人文寓意

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极为重视立面装饰,尤其是教堂类建筑,外立面常配有浮雕、砖雕、壁画等复杂图案。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墙浮雕描绘圣经场景,表现宗教内涵;而老商会大楼的立面装饰则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格图案,强调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6、对空间感和光线的强调:精神象征与建筑体验

俄罗斯建筑尤其重视空间的垂直感与内部的光影变化。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空间高大开阔,穹顶设计增强了建筑的神圣感。通过彩色玻璃窗的光线过滤,使得内部呈现出梦幻斑斓的氛围,强化了建筑的精神体验。在许多哈尔滨俄式建筑中,建筑师通过精妙的布局与采光设计,使空间既有文化氛围,也具备人文关怀。

三、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

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景观、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首先,俄罗斯建筑在哈尔滨的普及使这座城市的面貌具有了强烈的异域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使哈尔滨成为中俄文化交汇的重要象征。其次,俄罗斯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哈尔滨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俄罗斯建筑是哈尔滨人民集体记忆的载体,激发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尤其是在哈尔滨的老城区,这些建筑已成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哈尔滨的历史变迁与中俄文化交流的印记。最后,俄罗斯建筑风格也对现代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哈尔滨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逐步融合了现代建筑设计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建筑风格不仅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传承符号,也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灵感,促使哈尔滨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结语

通过对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探讨可以看出,俄罗斯建筑在哈尔滨具有独特地位,不仅体现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深刻影响了城市的文化面貌。这些建筑风格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哈尔滨独特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哈尔滨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不仅要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原貌,还要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文化和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振天.20世纪初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4(8):101-104.

[2]张葳.20世纪初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外国因素[J].西部学刊, 2023(6):79-83.

作者简介:李孜栩(2009.1-),男,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学生,发表《二十年后的家乡》荣获《文学少年》杂志征文评选一等奖。

指导教师:张清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