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黄金美
  
学术·典型病例集
2022年7期
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研究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使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确诊入院的抑郁症患者(n=160),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服药依从性。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实验组服药依从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康复护理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程度,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抑郁症;积极心理学理论;康复护理;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7--01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好发于抑郁症家族遗传史者、存在不良生活事件经历和创伤者[1]。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心情低落、意识活动减退等。不仅如此,抑郁症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工作效率及能力明显下降、易引起人际关系冲突,这些不良影响会形成一种新的压力,从而加重了患者病情,形成恶性循环[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抑郁症的发病率越高越高。常规康复护理内容比较单一,应用于抑郁症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干预,促进病情恢复。我院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确诊入院的抑郁症患者(n=160),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康复护理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确诊入院的抑郁症患者(n=160),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采取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41例;年龄:19~45岁,平均:(32.25±1.25)岁;病程:1~5年,平均:(3.02±0.02)年。实验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20~46岁,平均:(32.24±1.25)岁;病程:1~5年,平均:(3.01±0.01)年。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3]:(1)经过心理量表测评等检查确诊为抑郁症;(2)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1)患者有其他并发症者;(2)智力存在明显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向其讲解抑郁症相关疾病知识,加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2)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指导其使用正确的用药方法,并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实验组采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1)责任护理对患者病情、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系统化的了解。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加强其对抑郁症的了解,帮助其疏导由于工作、生活或家庭产生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形态以面对疾病。(2)组建心理护理小组;小组主要成员包括护士、主管护师、主治医生等。明确组内成员职务分工,保障心理学健康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定期开展关于积极心理学健康理论的知识讲座,定期进行考核。(3)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积极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参考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况,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主动告知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使得积极心理干预措施更好的发挥作用。(4)组织病友交流会;选取已治愈的抑郁症患者,向其他患者讲述其在接受护理干预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护理人员鼓励其他患者阐述自己内心困惑、个人需求等,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5)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院内组织的社交活动,提升个人兴趣及爱好,分散抑郁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评分、服药依从性。

SAS评分标准:50分以下为正常状态;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分以下为正常状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患者完全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服药为完全依从;按医生部分要求服药为部分依从;不顺从医生要求服药即为不依从。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两组SAS及SDS评分进行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对两组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

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诱发抑郁症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具体原因临床上尚未定论[4]。可能与心理、生物及社会环境因素有关。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先天不足使得患者抗压能力较弱,国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风险;其次,在社会心理事件、事物应对方法方面,如果性格上存在缺陷,则无法有效应对[5]。目前,临床上采取药物救治该类患者,但其改善其临床症状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必须对抑郁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其不良情绪。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