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在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在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点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例,2020年3月-2020年12月)和观察组(n=24例,2021年1月-2021年10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14d后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护理后恢复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痊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血象恢复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用于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中,能避免发热门诊等候核酸检测结果延迟处理引起的肿胀加重,及时排出积乳,获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疫情防控;乳腺炎;发热;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3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9--01
新冠肺炎是近期出现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为传染途径,该类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不良症状[1],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等临床表现,需要采取隔离以及对症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该类疾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且产褥期、哺乳期女性抵抗力较低下,易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后期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有效缓解发热症状,促进恢复[2]。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则是应对新冠肺炎提出的一种干预模式,尤其是对于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护理过程中能完成患者核酸检测,并于发热门诊排查,能提高患者护理效果,避免护理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本研究以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作为对象,探讨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在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点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例,2020年3月-2020年12月)和观察组(n=24例,2021年1月-2021年10月)。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12±2.31)岁;病程时间1~8d,平均(3.54±1.03)d;初产妇15例,经产妇8例;临床类型:乳房外上象限肿胀4例,乳晕肿胀7例,全乳肿胀12;患病部位:单侧18例,双侧5例。观察组,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7.85±2.12)岁;病程时间2~9d,平均(4.00±0.27)d;初产妇12例,经产妇12例;临床类型:乳房外上象限肿胀9例,乳晕肿胀6例,全乳肿胀9;患病部位:单侧16例,双侧8例。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乳腺炎诊断标准,多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汁排出不畅;(2)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超过38℃。(3)能配合完成新冠肺炎的筛查。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内科感染性疾病。(2)脓肿形成,无法配合治疗。(3)存在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4)具有严重精神疾病。存在凝血功能或认知功能障碍。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患者身体状态评估,医护人员耐心完成基础护理任务,主要包括健康宣传教育,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必要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密切观测患者实际病情发展状况,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干预,同时嘱托患者配合新冠病毒疫情监测。
观察组: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1)相关信息筛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由于体温异常,护士应做好自身防护,查看患者的“健康码”、“行程码”,详细询问患者旅居史等;对于哺乳期或产褥期间发热人群,由于其非疑似病例,指导患者到我院发热门诊进行筛查,常规完成血液标本采集及核酸测定;对于上述检查结果正常者进行分诊,并到相应的科室救治;(2)心理护理。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由于身体不适,再加上核酸及血液测定长时间等待,不免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及不安心理。因此,护士应多关心与照顾患者,加强自身防护过程中加强其心理状态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困难;加强患者体温监测,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患者能顺利渡过等待期;(3)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对于确诊核酸筛查结果无异常者,应立即将患者收治入院;正确指导患者排奶,尤其是等待期间,加强患者预处理干预,避免长时间等待引起的化脓性乳腺炎;对于核酸结果未出且需要帮助的护士,应加强自我隔离防护;护士正确指导其排奶,必要时在做好防护措施前提下协助患者排奶,以减轻患者疼痛与不适,尽早排出积乳;(4)排奶后监护。对于帮助患者排奶的护士,由于与患者体液密切接触,可到发热门诊进行常规排查,并加强自身体温监测。同时,患者住院期间定期加强体温与核酸筛查,尽可能控制照顾数量,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1.4观察指标
(1)恢复情况。记录两组症状改善、痊愈、体温恢复以血象恢复时间。(2)炎症因子水平。医护人员在患者护理前后采取清晨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临床疗效。包括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与乳房肿块消失,经血液检测后指标正常。有效:临床发热与疼痛症状消失,乳房肿块缩小,经血液检测后指标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恶化,并未出现改善。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用(%)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痊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血象恢复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性较高,经过呼吸道飞沫以及密切接触传播疫情期间,当地建立定点发热门诊,需要对该地区发热病人进行核酸样本采集,留观以及治疗,为了严格控制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病人需要在发热门诊进行留观处理[3]。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仍会在防控措施中发生感染,乳腺炎患者在治疗后体内白细胞下降,导致自身抵抗力较差,新型冠状病毒对机体虚弱患者影响较大。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痊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血象恢复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基于疫情防控的全面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恢复,降低体温。医院需要在乳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若患者自身存在发热症状,会导致患者陷入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状态中,会对后期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抗拒治疗,该类情绪会严重影响体内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治疗效果[7]影响母乳喂养。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放宣传手册等,及时传递新冠病毒知识,运用通俗易懂语言进行普及[4]。对防护以及传播途径进行宣讲,及时更新医院防护情况,做好临床安抚工作,保证后期治疗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感。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疫情防控的全面护理干预可以缓解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主要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多肽组成,作用是能够调节体内免疫细胞生长分化等,参与体内炎症反应。患者患病后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有损患者机体健康,临床使用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恢复。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合理有效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对于乳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常会伴随有发热症状特点,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啊,区别发热症状是否与冠状病毒有关,对于接诊病例,需要耐心询问流行病史,特别是近期是否接触本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同时结合常规辅助检测,对于疑似病例需要进行荧光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情况[5]。对于乳腺炎急诊患者需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判断,若临床生命体征损害严重时需要在询问流行病史或接触史后基本排除新型冠状病毒,应立即按照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中需要做好防护工作,治疗后需要安排单独病房作为观察区,待体温稳定后再进行核酸检测,确保有无新型冠状病毒出现。若患者临床生命体征稳定,需要再进行流行病史以及接触史询问后完善各项检测,若临床诊断为高度疑似感染症状,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等进行高度防护,降低交叉感染[6]。
综上所述: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用于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中,能避免等候核酸结果,延长就诊等候时间,加重乳房肿胀程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患者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燕凌,王雯哲,王健.重大疫情防控的政府干预行为与优化策略——基于博弈论视角和中国2013年H7N9防控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61-66.
[2]鲁为凤,曹雪琴,黄晓会,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发热门诊一线护士的心理状态调查及应对措施[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2):41-44.
[3]张玉莲,刘晓梅,刘红梅,等.三级综合医院”四位一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防控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8):902-906.
[4]周盈.整体护理干预在急性乳腺炎患者切开引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2):2881-2883.
[5]张冬梅,崔献梅,李燕平,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疗效及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2):1978-1980.
[6]周毅,徐苗苗,林祥,等.四逆散加味配合外敷消肿解毒膏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1):131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