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引流固定支架在脑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杨夏云
  
学术·典型病例集
2022年13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广西南宁 53002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浅析引流固定支架在脑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研究对象:60例脑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引流固定支架固定)与对照组(应用传统固定法)各30例,评价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颅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中采用引流固定支架固定可降低颅内感染率,提高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缩短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

关键词:引流固定支架;脑外科;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3--01

脑外科疾病多需要开展手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大部分患者术后需要置入多条引流管进行引流、冲洗等,但多条外引流管末端位置不同,引流位置与名称也均不相同,如硬膜外、硬膜下、头皮下、脓肿腔等,而维护引流管功能对监测病情对促进疾病预后意义重大[1-2]。脑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中固定管道意义重大,临床对固定引流管的高度要求严格,如引流瓶位置不恰当则可能无法达到有效的引流效果,甚至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优化引流固定十分重要[3-4]。文章纳入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脑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引流固定支架固定与传统固定法应用效果,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研究对象:60例脑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平均为(53.9±7.0)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平均为(53.1±7.2)岁。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头颅 CT/MRI 检查诊断脑出血、脑外伤;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及多条脑部外引流管。

排除标准:手术禁忌症;术前已发生颅内感染;术后已拔除引流管。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引流固定支架来固定脑室外引流管及多条脑部外引流管,使用2根不锈钢圆形空心管作为支撑杆,在外表标注好刻度,其中1根有 1 个可移动挂钩的下端支撑杆,另外1根能插入下端支撑杆的上端支撑杆,1个底座,底座附带3个可刹车滑轮,1个激光笔,1个固定座,带凹槽可放置激光笔,1个带挂钩的可移动座,1个升降调节器;1个固定挂钩连接上端支撑杆顶端、2个固定螺杆。将2根支撑杆连接,运用升降调节器上下调节适宜支撑杆高度,凹槽固定座设置在上端支撑杆的0cm处,将激光笔放入凹槽中,带挂钩的可移动座沿着上端支撑杆移动,上端支撑杆顶端连接固定挂钩,方便悬挂。护士遵医嘱悬挂引流管,告诉一般平外耳道(侧脑室平面)上 10-15cm,使用激光笔对准患者外耳孔,移动支撑杆上带挂钩的可移动座到指定高度10-15cm处,悬挂引流瓶,在下端支撑杆的可移动挂钩上悬挂引流袋、多条外引流管,可结合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节高度。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脑室外引流管及多条脑部外引流管方法,脑室外引流瓶利用绳带通过目测调节高度悬挂固定在输液杆或者床上,连接脑室外引流瓶下端的引流袋及脑部留置的多条外引流管则固定在床底。

1.3 观察指标

评价颅内感染率,判断颅内感染标准:患者体温大于38℃,且表现为颈项强直,脑脊液

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评价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引流管高度设置达标项次/引流管高度设置总项数。记录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从引流装置悬挂操作开始至安装好引流装置所用时间。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表格,内容主要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态度、心理舒适度、交流沟通等,其中小于80分可视为不满意;80-89分可视为一般;≥90分可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一般)/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2组颅内感染率、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

观察组颅内感染率低、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高、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短,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传统固定脑室外引流瓶是用绳带悬挂在床头或输液杆上,护士单纯依靠目测判断引流瓶高度来调整,传统方法中将脑室外引流瓶下端的引流袋与其他引流管固定在床底,普遍存在悬挂高度不准确,调整高度受限,易影响引流效果,且不利于规范化管理引流管道,外形不美观,不方便监测引流量、性质、颜色,相应增加护士工作量,影响手术预后效果[5-6]。

脑外科患者疾病特点包括起病急骤、病情危重,需要立即手术,术后患者留置多条引流管,而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是维护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7]。研究中设计一种新型引流固定支架,用于固定脑外科术后引流管,主张引流固定支架上端有刻度,可精确调节高度,顶端、上端、下端均可同时固定多条引流管、引流袋、引流瓶等,并可自由调节高度[8]。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率0例、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26例(86.67%),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平均为(2.10±0.34)min。对照组患者颅内感染率5例(16.67%)、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18例(66.67%),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平均为(5.33±1.15)min。观察组颅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分析原因发现,观察组采用引流固定支架固定,研究中设计的新型引流固定支架可同时固定多条引流管,且操作方便,过程简单,新技术可解决目测测量高度不准确的弊端,上端通过刻度精确引流瓶高度,顶端悬挂冲洗液,下端可同时固定引流袋与其他外引流管,所有的管道均可根据病情随时调节高度,为患者提供引流管安全保障,提高医疗安全[9]。新型引流固定支架可精确调节悬挂高度,避免过度引流,预防引流不畅,避免逆行感染风险,降低术后引流管管理难度,减轻护理工作量,有利于监测病情变化,可促进临床规范化、精确性、简便性管理引流管,提高护理满意度[10]。

综上所述,脑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中采用引流固定支架固定可降低颅内感染率,提高引流管高度设置准确率,缩短引流装置悬挂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 唐远辉,陈瑶瑶,李艳芳,等. 一种可调式外科支被架的研制与应用[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2,42(1):110-113.

[2] 王晨峰,陈俊花. 脑室引流管高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1):1051-1052.

[3] 郑春玲,金慧玉,赵秀杰,等.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6):822-825.

[4] 任晓佳,吴志萍,任江艳. 头部引流管固定帽的设计与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3):2371-2372.

[5] 米耐,徐玲,连海伟,等. 改良护理在颅脑疾病外科手术后头部引流管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3):6-7,16.

[6] 庄红霞,牛朝诗,江雪莲,等. 头部敷料和引流管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7):1111-1113.

[7] 雍海荣,程锦,王楚楚. 颅脑术后可调节式脑室引流管固定器的应用与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75):30-31.

[8] 邹妤. 颅脑手术后术区引流管护理方法及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164-165,167.

[9] 谢朝云,李耀福,蒙桂鸾,等. 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2):212-215.

[10] 邱炳辉,包赟,漆松涛. 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预防的相关问题探讨[J]. 中华创伤杂志,2019,35(3):204-206.

项目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Z202116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