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陪护参与危险物品管理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中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索对陪护宣教、培训在看护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期间;陪护参与整个治疗期间对危险物品的管理;能预见性发现潜在的危险物品;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没有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之前,如何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成功率,探索陪护参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实际价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室2021年4月份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观察组(东区)39例予以入院常规宣教,常规护理、观察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用药指导、住院期间危险物品检查等。实验组(西区)在入院时常规宣教外,图文并茂向陪护宣教哪些属于危险物品、哪些属于潜在危险物品;危险物品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如何发现患者收藏的危险物品,发现危险物品时应该怎样巧妙移交或告知护士。住院期间不定时培训危险物品管理方法,让陪护参与整个治疗期间危险物品管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杀的频率以及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与观察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没有明显区别,但实验组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宣教环节对陪护宣教危险物品管理方法;住院周期内让陪护参与危险物品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或防止青少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成功率。
关键词:探索陪护参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危险物品管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3--01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其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故而内心冲突比较强烈[1]。在青少年未得到及时治疗、心理疏导的情况下,则可能会出现非自杀自伤行为,以此缓解其负性情绪[2]。非自杀性自杀是不包含自杀意识的情况下,反复伤害自己的身体,但是不会死亡。为了减轻护士对病房危险物品检查、管理工作;减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文章抽取2021年4月份我院精神科就诊的80例院外具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根据临床护理对照的结果显示,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1年4月份我院精神科就诊的80例院外具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按入院证随机分组的形式划入观察组(东区)和实验组(西区)(n=80)。观察组(东区)总共收治院外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39名,男女比例为6:33;男性患者6名,占总收治比例的15.4%,女性患者33名,占收治比例的84.6%,均龄15.41岁;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19岁。
实验组(西区)总共收治院外具有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患者41名,男女比例为4:36;男性患者5名,占总收治比例的12.2%,女性患者36名,占收治比例的87.8%,均龄15.19岁。两组差距比较无显著区别,可以纳入两组比较(P>0.05)。
1.2方法
观察组(东区)予以入院常规宣教,常规护理、观察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用药指导、住院期间危险物品检查等。实验组(西区)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陪护宣教识别危险物品;不定时培训危险物品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在入院时常规宣教外,图文并茂向陪护宣教哪些属于危险物品、哪些属于潜在危险物品;危险物品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如何发现患者收藏的危险物品,发现危险物品时应该怎样巧妙移交或告知护士。住院期间不定时培训危险物品管理方法,让陪护清楚知道如何管理危险物品,做到陪护不仅仅是陪,还参与观察患者情绪波动及管理危险物品当中。
1.2.2加强沟通:为了不让陪护产生抵触情绪,同时有效收集患者病情,护理查房、巡视时除了常规询问患者外,与陪护也建立良好的沟通,以便及时获得患者情绪波动情况;必要时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有效预防患者采取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来排解负性情绪。
评价标准:分别统计观察组与实验组在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杀的行为次数及成功自伤的次数,做出客观的对照数据。
2结果
观察组(东区)总共收治39名院外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住院期间共计10名患者26次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成功自伤15次,自伤成功率为57.69%。
实验组(西区)总共收治41名院外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住院期间共计9名患者23次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成功2次,自伤成功率为8.69%,其中一次是发生在回家住宿时,实际院内自伤成功率为4.35%。
3讨论
非自杀性自伤指的是个体在没有显著自杀意识的状态下,反复伤害自已身体的行为。青少年未非自杀性自伤的多发性群体,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较大。
青少年的身心不够成熟,在面对挫折的情况下,易于产生自伤行为。但是有关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研究较少,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关注依然不够完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诱发,多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密切相关。在没有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之前,做好危险物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做好危险物品管理,能够有降低或防止患者采取非自杀性自杀的行为。本次临床对比的结果显示,对陪护宣教危险物品管理方法前,陪护无法预防性看护,当青少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负性情绪时,很容易拿到可以伤害到自己的危险物品,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向陪护宣教危险物品管理方法后;陪护能第一时间知道哪些属于危险物品、潜在危险,起到了有效预防性看护;当患者出现负性情绪时,不能第一时间拿到可以伤害自己的物品,给患者及医护人员有时间做出正确的方式消除负性情绪。从而有效降低或防止患者采取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来排解自己的负性情绪。
综合上述内容,向陪护宣教危险物品管理方法对有效降低或防止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有效,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在青少年焦虑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19,14(23):43-44.
[2]贺安妮,熊振芳,程艳然,等.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及医教结合预个案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0):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