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锻炼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
锻炼心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至今已成为现代体育与心理学专家研究的热门话题,并且呈现出了诸多的研究成果。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该研究范畴内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具体探讨了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及对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展望等问题,为今后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学;健康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274-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身心健康这一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们也在逐渐增多,由此锻炼心理学在其发展中运应而生。锻炼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话题,它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起源于美国,是一个广泛的、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者的心理因素,探讨身体练习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了体育锻炼与情绪成分和心理因素彼此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其复杂的特征,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回顾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为今后我国在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能够有所帮助和启迪。
1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1锻炼心理学的含义。
对于锻炼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Rejeski和Brawley提出锻炼心理学是“融教育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为一体的,以促进、解释、保持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学科”[1]他主要关注的是通过锻炼,当锻炼者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心肺耐力、身体形态等发生实际变化时,产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而我国学者司琦从健身科学体系来看,锻炼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检验心理变量的效应,为了增强大众的锻炼意识,提高大众参与和坚持锻炼的比例,以最终实现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根据学者们的概述,锻炼心理学包含以下几层涵义:a.锻炼心理学是以教育心理学、科学心理學和职业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b.锻炼行为发生的前后和锻炼行为发生过程当中体现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c.锻炼心理学可以培养和提高锻炼者的锻炼动机和锻炼能力。
1.2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大体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体育锻炼领域内出现的“番茄效应”,既锻炼对我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益。第二,它可以促进我们的锻炼意识及对锻炼重视程度,有助于体育锻炼参与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消除疾病的目的。涉及到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相当普遍,其相关的领域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a.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成分(人口统计、人格、参与动机、自我效能、态度、锻炼行为干预等);b.体育锻炼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努力、认知定向、锻炼坚持性、领导、团体动力等);c.体育锻炼之后的心理效应(情绪状态、应激反应、身体表象、睡眠模式、过度训练、锻炼依赖性等)。
2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2.1国外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追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外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方面文献的数目急剧增长,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策中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在研究中对实验方法的变量控制极其严格,数据分析中软件的使用也更加科学。目前,他们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最新的动态信息,如《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运动和锻炼心理学》等。近年来,美国在心理学理论应用方面也收获颇多,2010年 AASP创办了《运动心理学行为研究杂志》;2011年美国心理学第 47 分会创办了 Sport,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SEPP) 期刊;2013 年 AASP 会议的主题是“终身体育和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在此同时欧洲等西方国家也有了相当显著的成就,2000 年,欧洲的运动心理学会( FEPSAC)出版了《运动和锻炼心理学( PSE) 》专著,紧接着在加拿大成立了心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心理学会( SCAPPS) 等一系列进步都促进了锻炼心理学该领域的发展。[2]
2.2国内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锻炼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呈现了迅速上升的趋势。借此本人通过查阅中国知网(2003-2017年)关键词“锻炼心理学”,获得相关的文献是1842篇,而我国学者李薇在(1994-2003年)统计的数据是63篇。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在锻炼心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了突飞猛进的成绩,整体呈现了我国科研水平的逐步上升趋势。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全民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这一有益的前提条件成功的促进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我国在锻炼心理学教材编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季浏关注到了心理健康问题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 2005 年成功的创编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这一本书;接着于2008 年浙江师范大学司琦创编了《锻炼心理学》一书,而且开设了锻炼学这一门学科课程;陈作松等在2015 年创编了《锻炼心理学》这一教材;紧接着杨剑于2016 年创编了《锻炼心理学》,这一系列的创作强有力的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功突破。在学术交流中,中国北京体育大学于2013 年 7 月第一次举办了世界运动心理学会议,随后2015 年 11 月在杭州承办了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此关于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越发被学者们重视,并进一步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彼此的关系。时隔不久,于2015年 12 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进一步深化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因素的学术研究。[2]
综上所述,锻炼心理学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与国际同步同世界接轨,它的存在一直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为今后我国锻炼心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我相信凭借目前的现状,在不远的未来,中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会得到更多学者们的关注。
3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3.1体育锻炼对认知的影响。
认知是人们作为高等生物所特有的高级活动能力,它是人体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能力,即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弄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使个体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
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的关系来分析,因为研究的方式与研究范畴的不同,所以研究的结果结论固然有所差异。在文献回顾中发现超过150篇文章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Spirduso认为:坚持性的体育锻炼在认知能力上比暂时的体育锻炼存在着较大的效应;规律性强的锻炼能通过增强知觉和运动系统的整体速度来提高运动反应的速度;[3]North等人指出:体育锻炼能促进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大脑思维,从而使其良好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产生抵御作用。与此同时还有学者通过检验大范围年龄变化阶段(6-90岁)的关系。在长期坚持锻炼后,认知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出现在中年阶段(40-60岁),效果量为1.02;随后是中学阶段(14-17岁),效果量为0.77;大学阶段(18-30岁),效果量为0.64;小学儿童阶段(6-13岁),效果量为0.36,而老年人的效果量仅为0.19。从效果量分析中得出了体育锻炼与增强各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存在着积极的联系。然而也有对此不同的观点,Etnier及其同事的一项元分析在考察200多项研究中结果表明: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较小的积极影响。[8]
3.2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状态,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应,包括自我意识、情感、生理唤起、感觉、动机等,被视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和主要根源。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对锻炼者的情绪调节,可对锻炼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需要,情绪效益的研究中总体上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a.研究一次性锻炼后的即刻效益;b.分析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后的情绪效益。
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者们都是通过情绪状态的反应作为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指标之一。研究显示:Thayer提出观点:进行情绪自我调节中最有益的手段就是体育锻炼;Berger等人的结果表明,大量的体育项目如慢跑、游泳、有氧体操、健美训练、瑜伽、放松训练等运动方式都有助于对情绪的改善;[4]Steinberg认为: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会产生长久的良好的情绪效应;1996年在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同样也提出了体育锻炼对改善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会使恐慌和抑郁的程度降低等。体育锻炼在情绪调节方面的优势在于:a.体育锻炼是人们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最自然的选择;b.体育锻炼是情绪调节方式中强有力的建设性行为。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不产生情绪效应。例如,King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紧跟着体育锻炼后的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没发生任何有意义显著性的变化。
3.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概念包含三层含义:a.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b.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含个人的需要、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c.由一定特质构成的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5]
近年来关于体育锻炼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学者们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对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上。张勤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能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认真端正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有氧健身操这一体育项目中王姗对一年级女大学生的个性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有氧健身操的锻炼使一年级的女大学生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越来越外向、与人交往更加融洽、适应能力变强,对以往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消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闭心理,从而增强了自信心;[6]Hartung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坚持锻炼的人比不参加锻炼的人有较强的自立能力,他们会更聪明、坚强、有创新能力、并且有着很强的自制力。充分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存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在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都起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7]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改善人们的消极情绪、磨炼人们的意志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健康的效益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家选择、采纳、参与并坚持锻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的锻炼意识,提高他们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的群体中,进一步提升人类的身心健康水平。
四、锻炼心理学的展望
近年来,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手段、工具也在日趋完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成果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尽管这些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研究领域仍然要不断地拓宽,在此本人对以后的发展提出下面几条建议:
4.1根据锻炼心理学是一个跨领域的交叉学科这一特点来讲,锻炼心理学应多试着运用到医学、康复学、免疫学、营养学等一系列相关學科当中,只有逐渐的扩大研究范畴,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广泛。
4.2根据锻炼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讲,实践任务才是研究成果的有效依据。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在强调理论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实践的运用。
4.3根据锻炼心理学研究目的为了提升不同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来讲,今后的研究对象应多侧重于不同人群,例如研究那些特殊群体(公务员、警察、司机、教师等)通过体育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变化,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4.4由于锻炼心理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增强科研团队的实力,提高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制更多有信、效度的量表等测量工具,努力提升我国的科研质量。
由此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这领域的研究中来,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丽.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D].山西大学,2012.
[2]杨剑,季浏,陈福亮.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04):97-102.
[3]李哲. 基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下的锻炼动机与锻炼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4]殷荣宾. 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及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
[5]闵婷. 对青年教师人格魅力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李佩聪. 体育学院学生和非体育学院学生的运动情绪对比[J]. 体育科技,2015,(01):92-93.
[7]陈婧.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评价问卷》的编制[D].天津体育学院,2013.
[8]王丽莹. 上海市部分双语学校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
作者简介:孙丽娜(1994)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体育心理学方向。